
林浩然院士。 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 田婉莹)个头不高,衣着朴素,言谈中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虽然少小离乡,他的脸上仍然带着海南人的印迹。11月1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这位海南文昌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这十几年来,家乡变化很大。”坐在海南皇冠滨海温泉酒店的大堂里,看着窗外的海景,林浩然细细回忆起童年印象里的小渔村和此后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
1934年11月,林浩然出生在海南文昌会文镇一个小渔村里,父亲林伯美是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广西任教,母亲是位普通的农民。
“我4岁就因战乱离开了家乡,家乡是模糊不清的,惟一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非常贫穷。”林浩然说,童年时,外出劳作的母亲会用竹筐挑着他到田头,母亲在一旁干活,他在一旁玩泥巴。因为父亲远在广西,虽然家在海边,却无人打渔,“那个时候,顿顿吃番薯,偶尔吃上一顿咸鱼就很不错了。”
1938年,为避战乱,林伯美将一家人接到了广西玉林。4岁的林浩然乘坐小帆船离开了家乡会文,此后,家乡一如天堑,直到21年后,他才有机会重回海南。
“童年和少年时代,都辗转各地逃命。学习一直很不正常。”林浩然告诉记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在学习上对他和他哥哥要求非常严厉,即使战乱中,为躲飞机轰炸,藏身防空洞的短暂时间里,都要让兄弟俩带上书。晚上点着桐油灯学习,父亲在一旁监督,若是打瞌睡了,就敲他的头,不让他睡觉。
“日寇侵略,国家、民族都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从小,父亲就要求我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强盛努力读书。”因此,无论逃亡到哪里,林伯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两个儿子找读书学习的地方。“即使童年、少年时代颠沛流离,我也从未失过学。相反,这种生活使我每逃到一地,就换一所学校,被逼跳级读书。”林浩然说,这种断断续续的求学方式,培养起他很强的自学能力。
海南—广西—贵州—重庆—南京—广州,林浩然一直跟随父母逃亡,直到1949年,他跟随父亲去了香港,求学生涯才渐渐稳定下来。1950年,林浩然以同等学历考入岭南大学。“当时祖国医学落后,父亲曾希望我学医,以济世救人。但是,我那时刚读完高二,很多学校的医学专业都不招收同等学历者,最后只好选择了医学相近的生物专业,准备转专业。”林浩然说,这一阴差阳错的选择,最后却让他成了鱼类繁殖的专家。
“我是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林浩然说,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1950年,他到广东上学后,发现学习养鱼技术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喜欢上了这一专业。从此,林浩然一头扎进了鱼类世界,并取得了国际性的巨大成就。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他们不用再担心战乱,能够在和平、不愁衣食的环境下求学。”林浩然说,现在生活虽然不艰苦了,但做学问,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一件艰苦的事,即使一个人的天赋再高,如果不艰苦学习,也难以成大器。林浩然说,他身边很多院士朋友,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有和他一样的经历,他们取得成功的诀窍,就是“刻苦勤奋”。
“就好比一块美玉,如果不精雕细琢,它看上去仍然是块顽石。”因此,林浩然寄语家乡的年轻人,在和平舒适的环境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刻苦学习,把青春的力量和智慧用在勤奋学习知识上。此外,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有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价值观。
身为院士的林浩然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为鼓励年轻学子积极学习,他曾捐出50万元在中山大学设立了“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2005年,他被海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就用学校支付的10万元津贴,在海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
(本报海口11月3日讯)
相关链接
林浩然院士———海南文昌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是我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创导者之一,创造性地建立了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新理论和应用技术,解决了我国养殖鱼类苗种短缺的重大问题,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是国际鱼类学界唯一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方法,填补了我国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空白。
http://hnrb.hinews.cn/html/2012-11/04/content_544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