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院全球率先研发出快速检测技术
槟榔黄化病,可检出来了
本报海口10月14日讯 (记者况昌勋 通讯员林红生 田婉莹)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首次确定了槟榔黄化病病原为植原体,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槟榔黄化病快速检测技术,为海南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治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槟榔种植业是我省热带作物产业中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近130万亩。近年来黄化病的流行,威胁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据2008年调查,全省染病面积已达4万亩以上,平均发病率约40%。
热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罗大全介绍,该病在海南发现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长时间没有找到发病原因,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从1995年至今,热科院专家通过大田流行规律调查、电子显微镜观察、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等,首次确定了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是植原体。
随后,罗大全研究团队首次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确定其分类地位属于翠菊黄化组中的一个新的亚组(G亚组),即16SrI-G亚组。
“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黄化病的形象特征,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去诊断槟榔是否患黄化病。”罗大全说。
在病原鉴定的基础上,热科院建立了槟榔黄化病植原体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体系,这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相比传统的巢氏PCR,大大地简化了鉴定步骤,其检出几率可达到80%。
罗大全表示,槟榔黄化病需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他建议,种植户需要加强槟榔园的水肥管理,提高槟榔树的抗病能力;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全园喷施内吸性杀虫剂保护;如发现槟榔园内有黄化病株,应及时砍伐病株带绿叶部位并烧毁;政府也应加强种子种苗的检疫,建立种苗生产调运档案,严禁从槟榔黄化病区调运槟榔种子种苗。
http://hnrb.hinews.cn/html/2013-10/15/content_5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