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是农业生产和园艺常用的一种人工繁殖方法,可优化改良品种,推动产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虽然农业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三线建设的历程奠定了其多年传统工矿产业一脉独大的发展格局,花城的名号一度淹没于钢城的记忆。近年来,这个格局不断突破,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攀枝花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阳光花城”愈加释放其独特魅力。翻开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史,芒果产业在其中独树一帜,作为热作农业蓬勃兴起的一个典型缩影,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发展历程,也是攀枝花探索实现人才“嫁接”,激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的生命力和内动力的发展历程。
来自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的陈西平深有感触地说,在发展芒果产业中,最让他感动的人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的芒果专家和新农学校的校长,是他们手把手地教果农学科学、学技术,走向富裕。
19年前,相隔1700多公里的攀枝花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市院战略合作协议。19年来,在双方坚守合作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攀枝花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借助这个金字招牌,攀枝花在转型升级中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市院合作为载体,通过“高接”引才、“桥接”育才、“根接”聚才等人才“嫁接”法,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高接”引才:
为发展特色芒果产业注入活力
时光追溯到1996年,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专家到攀枝花实地考察。这里独特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为发展全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的芒果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据此,他们提出《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受到中央的关注,攀枝花农业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如何以引进推广芒果这个新品种为契机,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的困境,探索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站高谋远主动出击。1997年,攀枝花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市院合作协议,拉开了以芒果为代表的热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序幕。
用高接法可弥补树冠残缺等不足。攀枝花注重高位对接热科院优势智力资源,多方式引进农业高端人才。19年间,攀枝花先后聘请中国热科院副院长刘国道等4名领导担任市政府农业发展顾问,聘请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明建鸿等6名专家为市政府特聘专家,为全市热作农业发展宏观决策咨询和具体实践给予了有益的建言和指导;接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6批15名农业专家到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3个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县(区)挂任科技副职,充分发挥专家型领导作用,协助当地在农业产业科技规划、农技推广、农技人员培训、良种良法引进、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国热科院30余名应届毕业实践生选择到攀枝花工作,目前活跃在全市农业产学研各条战线。
“来攀挂职的热科院专家利用双重身份,一方面配合市、县(区)政府各部门,接待和协助来攀的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各级领导和专家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有关政策研究、项目申报上,得到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开展芒果等热带水果科技协作攻关研究及品种实验、选育和引进工作,解决了芒果簇芽病、褐皮病等生理性病害和病虫害防治问题,选育了‘凯特’、‘肯特’、‘吉绿’、‘热农一号’等芒果新品种,有效提升了芒果品质和商品果率。”攀枝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攀枝花已建成10大芒果生产片区、17个万亩芒果基地,芒果种植面积达30.6万亩,远销北京、哈尔滨等20多个城市,并出口至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欧洲市场准入证,农户年销售收入6.2亿元以上。
“桥接”育才:
为培养本土农业人才搭建平台
2012年,攀枝花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意味着在未来8年内,攀枝花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及资金投入,通过示范区引领,推动攀枝花现代农业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树立样板,提供经验。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攀枝花的农业人才队伍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在实现攀枝花特色农业产业长远发展中,依托与中国热科院建立的人才引培稳固渠道,培养“本土化”的特色农业人才骨干支撑转型发展,成为市委、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用桥接法可加强树木薄弱的或有缺陷的接合处。攀枝花与中国热科院相互搭建起人才交流培养四大机制平台,大力提升农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建立专家挂聘机制,中国热科院原则上每两年选派一批专家到攀枝花挂职,攀枝花每三年聘请一批热科院专家担任市政府顾问或特聘专家,确保了常年至少有4—5名热科院专家在攀不间断地传技授业。建立交流学习机制,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攀枝花先后组织25批次农技骨干赴热科院学习,热科院先后派出26批次专家到攀枝花调研指导,各层面、多层次的互派培训不断拓展,推动了攀枝花农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联合办学机制,延续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前身)与攀枝花学院联合设置热作相关专业学科经验模式,与海南大学签订新的市校合作协议,将共建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立学术研讨机制,在中国热科院的协调组织下,在攀枝花举办了“金芒果节暨中国精品农业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营造农业人才良好学术氛围。
同时,攀枝花在中国热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充分利用新农学校这个农业科技推广培训载体,对果农加强观念引导和技术培训,通过新农学校有效的管理,把果农组织起来,使“松散农民”转变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农业生产者”,科技传播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取,加快了新成果新技术的吸收与应用。
“根接”聚才:
助推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扬帆起航
50年前的“人才大集结”,成就了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典范,攀枝花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生动的人才开发史。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新形势,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理念,提出“人才工作出成果”的思路,坚持把推进人才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作为集聚人才的根本之策,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让人才“接地生根”,为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范辉建,曾经是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种子种苗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如今的他,是攀枝花农业龙头企业——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总监。2003年6月,范辉建作为中国热科院选派到攀枝花挂职的优秀专家,在盐边县挂职期满后自愿留在攀枝花创新创业,加入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注芒果等热带作物产业发展。
他说:“攀枝花给想干事的来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我已把攀枝花作为第二故乡,这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我将把我的专业知识奉献给这片热土,致力推进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2010年10月,攀枝花市出台《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培养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待遇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了攀枝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的制度优势,在全市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引进稳定培养人才起到了突出作用。
2014年7月,经过4年探索实践总结,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培养办法》,此办法与以前的暂行办法相比,大幅度提高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待遇的标准和内容,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更加科学合理,“高精尖缺”导向更加鲜明,全市人才队伍迸发出新的活力。
此后,《攀枝花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攀枝花市领军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暂行办法》《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攀枝花放眼天下英才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坚持以开放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广辟进贤用才之路。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攀枝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数量年均上升26%,稳定率保持在95.2%。
2015年5月,作为第18个市院合作项目,攀枝花市政府与中国热科院在海口签署了《共建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协议书》,该中心建成使用后,将有效提升双方在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集成培训、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优化热作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如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已成为攀枝花从传统钢铁城市向“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从仁和区混撒拉的优质晚熟芒果到米易县安宁河谷的早春蔬菜,从盐边县柏林山下的茶产业到西区庄上的花卉,人才引领支撑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成效遍地开花,攀枝花的现代特色农业继续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