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条件优厚、种植技术突破、经济附加值高,但海南可可种植推广难
可可甜蜜产业的“苦涩”味

外国游客在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参观可可鲜果。 本报记者 王玉洁 摄
码上读 视频摄像:王玉洁 视频剪辑:王诗童 扫二维码可看可可豆变巧克力的奇妙历程
■ 本报记者 王玉洁 实习生 梁梦琦
日前,记者来到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一颗颗长在树干上的椭圆形果实令不少游客大开眼界。“这是可可,里面的可可豆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巧克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研究人员李付鹏说,多数游客没见过可可并不稀奇,因为目前可可只分布在海南和云南的部分地区。
随着人们对巧克力等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海南可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技术研发不断突破。但记者了解到,可可产业海南起步较晚,目前的种植面积依然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林下间作
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
“4月份种的可可现在已有80厘米,等到春节就能长到像我这么高了。”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村民胡杰云个头有一米八几,种了38亩可可的他打算继续向热科院香饮所免费要些可可种苗来种,“很好种,几乎不用怎么管。”
李付鹏说,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种在这里的可可有着非凡的生命力。
目前热科院香饮所已通过探索“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广林下间作可可,已在琼海、万宁、陵水、保亭、乐东等市县种上了3000多亩可可。
“示范结果表明,农户选择间作,每亩能增收2000多元。”李付鹏说,一株可可从发芽到结果,需要2到3年,到了第五年就可进入丰产期,其经济寿命可长达三十年。此外,间作不仅适应可可的生长,也可以利用闲置的自然和土地资源,让农户更愿意种植新作物。
虽是第一次尝试种可可,但做过旅游行业的胡杰云心里有本精明账,“一亩地能产100至120公斤可可豆,按照国际价格,每公斤干豆可卖25到35元,可可属于期货产品,价格较稳定,即使只卖鲜果也很有前景。”
技术突破
但推广种殖成效甚微
据统计,我国市面上可可制品的原料几乎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可可豆及制品的进口量为11.4万吨,且每年以较快的增长率持续增长。
“而海南的可可豆产量在50吨至100吨,与全国需求比起来就是凤毛麟角。”热科院香饮所产品加工研究室主任谷风林说,大多于2012年推广种植的可可还未挂果,没有收成,目前海南现有的可可豆产量依然来自于香饮所的可可示范基地。
谷风林说,可可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标准化生产、产地初加工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已被攻克,尽管海南的自然资源与国际行情“珠联璧合”,但可可要真正飞入海南“寻常百姓家”,并不容易。
“海南自然环境优越同样使得海南农户的种植选择有很多。”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公司,他们都发现,面对一项新的作物,海南农户有些信心不足,他们更愿意种冬季瓜菜等比较效益相对高的作物,对可可这类经济附加值很高的作物不感兴趣。
海南万宁欣隆可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李良彬介绍,目前他们正与科研院所积极推广种植,成效甚微,“海南可可种植至少要推广到1万亩生产1000吨可可豆,才有机会完成规模化的可可产业。”
讲好故事
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
热科院香饮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初众说,在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目前该院开发的10多种可可系列产品仅被当作旅游产品面向国内外游客展示销售,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但是,想要推动一个产业发展,科研院所能力有限。
初众认为,可可的生产地大多在西非等发展中国家,其初加工环节没有统一标准,而可可消费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需求量大其国际市场相对稳定。而中国恰巧处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中间地带,海南既有不可替代的种植环境,也有成熟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未来,在补齐可可豆市场缺口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可可豆打造成当地的品牌文化,讲好属于海南的可可豆的故事,将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可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报兴隆8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