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专家开展境外农业试验站建设调研,参观老挝橡胶工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供图
荷兰国王、王后、农业部部长等来华访问示范牧场。中国农业大学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供图
历史上,由中国延伸而出的两条丝路贯通中外。
唐朝,凉州“葡萄美酒夜光杯”,长安“榴花遍近郊”,葡萄、石榴,还有胡桃、芝麻、细香葱等作物,都是借由公元前1世纪逐渐打开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而中国的橘树、牡丹、茶叶等作物和产品以及掘井等生产技术也经此传入了欧亚地区。
到了两宋期间,海上丝绸之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的贸易收入额从公元960年—1000年的50万石大米上升到1120年前夕的100万石大米。
现在,丝路更连通了古今。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国的推动下,古老的丝绸之路正描绘出新的图景,而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也生机勃发,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
共赢·农业合作愿景
新时期,农业发展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沿线大部分国家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愿望强烈,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5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
当前,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高度关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意义重大,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世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形成全球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有利于沿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农业要素有序流动、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互利共赢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将坚持政策协同、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绿色共享和互利合作原则,合作机制上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重大会议论坛平台作用、共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等。
为此,中国政府倡议,沿线国家加强农业合作战略对接,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点合作内容,以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先导,深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打造优势技术、重点产品农业合作大通道,朝着共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而努力。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我国应当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需求和优势,着重构建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
例如,长期以来,中国西部省区立足旱作农业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棉花等领域合作,北部省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粮食、蔬菜等种植合作,中国南部省区立足热带农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粮食、热带经济作物等种植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外,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安全卫生保障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获悉,下一步,中国将积极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境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内外统筹,与沿线国家在金融、税收、保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和信息互通,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共同规划实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合作与示范、动植物疫病疫情联合防控、农产品产业一体化建设、贸易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研发促进培训综合平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七大重点工程。
互惠·农业科技交流
农业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层面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
‘中棉所44’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于2014年通过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审定,目前成为当地主栽品种。2016年11月,该国农业部致函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请求中国政府援助500吨‘中棉所44’棉花种子。”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严根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棉所44”正是严根土团队育成的棉花品种,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推广面积超过15万亩,使棉花单产提高1倍。他补充道,另一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棉品种“中棉所59”今年也将通过该国国家审定。
此外,针对亚非目标国家的水稻育种实际需求,来自中国农科院的科研团队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基因聚合等新技术,为亚非资源贫瘠国家培育了近70个低投入、高产出、环境友好、适应性强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
截至2016年12月,在亚非目标国家和地区共有38个绿色超级常规稻和26个杂交稻通过品种审定并发放到农民手中。绿色超级稻品种同当地品种相比普遍增产20%~30%,推广总面积达到210万公顷,其中非洲45万公顷、东南亚170万公顷,预计农民增收5.46亿美元。
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在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
生物防治也是一个农业共性问题。近年来,马尔代夫椰子树遭受椰心叶甲入侵,造成极大危害。马尔代夫政府了解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海南成功利用生物防控阻击椰心叶甲入侵,便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并与中国签订了椰心叶甲防控技术协议。
中国热科院派出专家7人次赴该国开展椰心叶甲防控技术工作,帮助建设椰心叶甲天敌工厂和椰子害虫联合试验室,解决了椰心叶甲天敌人工繁殖和室内饲养技术问题,为其绿色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除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走出去,科技服务也在“一带一路”上发挥作用。
近年来,全球农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气候变化对粮食主产区影响不断加深。诸如气候变化、多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看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是区域性、全球化的工作”,科技能够为此提供一些新的解决途径。
中国科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科技咨询,通过以科技知识、科技调研为基础提供支持,来解决共性发展的问题。如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基于修正后的PDSI_Penman-Monteith方法就中亚干旱趋势及归因开展最新评估,这对未雨绸缪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支点——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正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肯双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遥感、生态环境、荒漠化防治、流行病控制与现代农业示范等多方面开展了互惠合作研究。
整合·中心平台建设
当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更加注重全球农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农产品市场的深度开发,对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诉求也更加强烈,为“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这迫切需要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包括农业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高端智库和培训基地等,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2016年1月,中国农科院组建成立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同年12月,发起成立“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整合海外农业研究资源,促进多种渠道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希望,其将成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国家农业对外合作集散地、经济政策智囊团、海外信息服务器和海外农业人才库,支撑国家农业对外合作事业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农科院已与83个国家、38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7个跨国公司(基金会)等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和建设联合实验室,搭建起较为完备的海外农业科技合作体系,为中外科学家提供了高效的合作交流平台。
利用平台促进农业科技走出去的模式已经在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中得到了认可。
例如,中国热科院也成立了“一带一路”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木薯、橡胶、油棕、甘蔗、剑麻等作物的技术创新合作研究,以及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布局研究;建立了中国—厄瓜多尔热带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开展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