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南海网】豇豆、芒果“闻之色变”的害虫蓟马有治了 海岛小花蝽是它的天敌
作者:南海网 康景林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1-04-15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14日消息(记者 康景林) 日前,中国热科院害虫生态治理课题组对外透露,经过五年全岛资源调查寻找与反复试验,已证实“海岛小花蝽”是海南农作物重要害虫蓟马的天敌,可有效防治后者对农作物的危害。这款本地小花蝽在国内尚无发现记录,该课题组正在准备发表"中国新记录种"论文。


  蓟马广泛分布于我国,啃食瓜果蔬菜几乎全品类农作物的花果嫩叶,令农作物严重减产,常规化学农药难以防治,是农民最为痛恨的害虫,长期无计可施。在海南,豇豆、芒果受害最为严重。


王建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花蝽。记者 康景林 摄


  中国热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俊谕博士、王建赟博士于2018年在儋州境内发现“海岛小花蝽”(拉丁名:Orius maxidentex Ghauri),两位科研人员是害虫生态治理课题组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海南害虫寻找有效天敌资源,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陈俊谕、王建赟在配合试验。记者 康景林 摄


  我国已报道的小花蝽有14种,课题组曾引进北方种,但发现它们来海南后有“中暑”症状,基本不食用蓟马,死亡率还高。这次发现海南本土小花蝽,着实令科研人员激动不已。


王建赟微距拍摄到小花蝽正在食用蓟马幼虫。上面体黑的是小花蝽,呈绿色的蓟马幼虫已被天敌压在身下吸食。记者 康景林 摄


  记者在课题组实验室看到,小花蝽肉眼可见,体黑,长约2毫米左右,爬行速度极快。而蓟马几乎不可见,显微镜下,它只是个小黑点。小花蝽将针尖似的嘴部扎入蓟马体内,用前足将其固定,迅速吸干它的体液。被杀死的蓟马只剩下一张空壳,呈干皮状。


王建赟微距拍摄到小花蝽将长长的尖嘴刺入身下蓟马体内,开始吸食。一分钟左右,这只成虫蓟马被吸成干皮。记者 康景林 摄


  陈俊谕、王建赟经反复试验发现,本土小花蝽一天食用蓟马数量大约为50-60头,一般说来,“一平方米投放一头多小花蝽,即可达到持续控制蓟马的效果”。


  然而,蓟马繁殖能力超级强大,成虫期几乎每天都会产卵,平均一周一代。随着农药的频繁使用,新生代的抗药性随之增强。“这正是农民对它无计可施的原因,打药都打不及。它们喜欢隐藏在植物最嫩的部位,药物很难到达。”陈俊谕告诉记者,“小花蝽具体投放量还要依蓟马密度来确定,密度大时需要淹没式投放。”


陈俊谕正在将蓟马投入盛满小花蝽的试验盒内。记者 康景林 摄


  两年多来,两位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成功实现海岛小花蝽小规模繁育,并在乐东芒果地、澄迈豇豆地里投放。根据蓟马密度,平均每平方米投放1.5头,规律投放3次。豇豆地农户积极配合,抑制蓟马效果明显。这块豇豆地于3 月底开采,现在仍处于采摘季,想获得最终的科研数据,仍需等待至5月底。


  “有虫不成灾”才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让天敌与害虫相互制约,达到生物多样性平衡,是科研人员的目标。“养虫子不容易,下一步的科研任务还很艰巨,我们正在努力突破大规模扩繁小花蝽课题。”王建赟告诉记者,他们在加紧科研的同时,也在准备发表“海岛小花蝽”中国新记录种论文,为海南在生物学界留一笔记录。


  “海岛小花蝽”最新科研成果,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会持续跟踪报道。


(责任编辑:郭微微)


  报道链接:http://a.hinews.cn/page-032539371.html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 中国热科院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南海网】豇豆、芒果“闻之色变”的害虫蓟马有治了 海岛小花蝽是它的天敌

  作者: 南海网 康景林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1-04-15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14日消息(记者 康景林) 日前,中国热科院害虫生态治理课题组对外透露,经过五年全岛资源调查寻找与反复试验,已证实“海岛小花蝽”是海南农作物重要害虫蓟马的天敌,可有效防治后者对农作物的危害。这款本地小花蝽在国内尚无发现记录,该课题组正在准备发表"中国新记录种"论文。


  蓟马广泛分布于我国,啃食瓜果蔬菜几乎全品类农作物的花果嫩叶,令农作物严重减产,常规化学农药难以防治,是农民最为痛恨的害虫,长期无计可施。在海南,豇豆、芒果受害最为严重。


王建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花蝽。记者 康景林 摄


  中国热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俊谕博士、王建赟博士于2018年在儋州境内发现“海岛小花蝽”(拉丁名:Orius maxidentex Ghauri),两位科研人员是害虫生态治理课题组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海南害虫寻找有效天敌资源,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陈俊谕、王建赟在配合试验。记者 康景林 摄


  我国已报道的小花蝽有14种,课题组曾引进北方种,但发现它们来海南后有“中暑”症状,基本不食用蓟马,死亡率还高。这次发现海南本土小花蝽,着实令科研人员激动不已。


王建赟微距拍摄到小花蝽正在食用蓟马幼虫。上面体黑的是小花蝽,呈绿色的蓟马幼虫已被天敌压在身下吸食。记者 康景林 摄


  记者在课题组实验室看到,小花蝽肉眼可见,体黑,长约2毫米左右,爬行速度极快。而蓟马几乎不可见,显微镜下,它只是个小黑点。小花蝽将针尖似的嘴部扎入蓟马体内,用前足将其固定,迅速吸干它的体液。被杀死的蓟马只剩下一张空壳,呈干皮状。


王建赟微距拍摄到小花蝽将长长的尖嘴刺入身下蓟马体内,开始吸食。一分钟左右,这只成虫蓟马被吸成干皮。记者 康景林 摄


  陈俊谕、王建赟经反复试验发现,本土小花蝽一天食用蓟马数量大约为50-60头,一般说来,“一平方米投放一头多小花蝽,即可达到持续控制蓟马的效果”。


  然而,蓟马繁殖能力超级强大,成虫期几乎每天都会产卵,平均一周一代。随着农药的频繁使用,新生代的抗药性随之增强。“这正是农民对它无计可施的原因,打药都打不及。它们喜欢隐藏在植物最嫩的部位,药物很难到达。”陈俊谕告诉记者,“小花蝽具体投放量还要依蓟马密度来确定,密度大时需要淹没式投放。”


陈俊谕正在将蓟马投入盛满小花蝽的试验盒内。记者 康景林 摄


  两年多来,两位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成功实现海岛小花蝽小规模繁育,并在乐东芒果地、澄迈豇豆地里投放。根据蓟马密度,平均每平方米投放1.5头,规律投放3次。豇豆地农户积极配合,抑制蓟马效果明显。这块豇豆地于3 月底开采,现在仍处于采摘季,想获得最终的科研数据,仍需等待至5月底。


  “有虫不成灾”才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让天敌与害虫相互制约,达到生物多样性平衡,是科研人员的目标。“养虫子不容易,下一步的科研任务还很艰巨,我们正在努力突破大规模扩繁小花蝽课题。”王建赟告诉记者,他们在加紧科研的同时,也在准备发表“海岛小花蝽”中国新记录种论文,为海南在生物学界留一笔记录。


  “海岛小花蝽”最新科研成果,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会持续跟踪报道。


(责任编辑:郭微微)


  报道链接:http://a.hinews.cn/page-032539371.html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