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中国消费网】吃荔枝,您关心的事都在这里
作者:中国消费网 李建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2-05-18

又到了荔枝俘获舌尖儿的季节。因为果肉饱满,甜嫩多汁,味道鲜美,荔枝让不少人一吃就上瘾。然而,诸如吃荔枝会不会上火、得荔枝病、荔枝皮上带绿色是不是没熟透等疑问,也一直困惑着许多荔枝“吃货”们。想一次性放下所有心理包袱吗?那就来听听相关领域的专家是如何说的。


吃荔枝为啥会上瘾


荔枝与香蕉、龙眼、菠萝并称我国“南国四大水果”。

从4月下旬开始,遍布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和云南等地的荔枝园里,一簇簇火红的荔枝逐渐压弯了荔树的枝头。剥开一颗荔枝,新鲜的半透明果肉亮如凝脂。咬进嘴里,清爽甘润的汁水溢满齿颊,让人口舌生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荔枝龙眼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才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荔枝不单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葡萄糖、果糖、蛋白质、钾和维生素C等。


荔枝是“鲜气”十足的水果。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包括《上林赋》等文献记载中,荔枝都被写作“离枝”。直到东汉以后,“离枝”才成了“荔枝”。


李伟才认为,古人的文字记录反映了荔枝的特性,即果蒂牢固不易摘取,往往需要连枝折摘,但这恰恰有保鲜的作用。所以,超市里的新鲜荔枝,大都带着新鲜的枝叶。


有不少网友“吐槽”:不明白美味的荔枝为啥会让人上瘾,一吃就停不下来。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解释称,荔枝是一种高糖水果,果肉中除80%的水分外,主要成分是1比1的果糖和葡萄糖,以及少量的蔗糖。成熟荔枝的含糖量在14%至18%之间,虽然和葡萄、鲜枣、香蕉等比起来并不算特别高,但因为酸度低,甜味特别突出。而且,果糖和葡萄糖配在一起能产生清凉的甜味,再加上荔枝的特有香气,让其风味显得特别迷人。此外,荔枝果实小巧,冰箱冷藏后味道更是清凉爽口,所以很多人免不了“贪吃”。


不过,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00克—350克水果较为适宜。按一个荔枝20克计算,大约10—17颗就可以了。


果皮带绿的荔枝是没熟透吗


红,是荔枝的主色调。


古人描写荔枝,大都也离不了一个“红”字。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说,“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白居易《种荔枝》里写“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这里的红颗,说的也是荔枝;唐代徐夤得《荔枝》更夸张: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因此,很多人买荔枝,专挑颜色红艳的,而遇到果皮带点儿绿色或颜色暗红的,就怀疑是没有熟透或者不新鲜。其实,这是对新鲜荔枝的误解。


李伟才解释说,荔枝有300多种,很多荔枝的果皮并不是通体鲜艳的红色。如“妃子笑”的特点就是果皮青红,所以又有“落塘蒲、玉荷包”的别称。“妃子笑”是成熟较早的品种,最好吃的“妃子笑”也是果皮红中带绿的。挂绿荔枝的特点是果皮颜色红紫相间,还有一条绿线直贯到底,因此得名“挂绿”。品质优良的“观音绿”荔枝,成熟时甚至果皮还是青绿色。


荔枝的红,可浓可淡。如糯米糍荔枝,果皮乌红;鸡嘴荔枝,果皮的颜色多为暗红。


因此,仅凭颜色判断荔枝的品质和新鲜程度,多少有失偏颇。李伟才建议,消费者最好根据荔枝品种来确定果皮颜色是否正常。同时,新鲜的荔枝果皮龟裂平坦有规则,手感紧致而有弹性。当然,也有些颜色发青的荔枝,可能属于光照不足或没有熟透,最好不要吃。


范志红指出,任何果实没太熟的时候,都会存在糖少、酸多的现象,不仅口感酸涩,还会影响消化。因为植物在自己的种子没有成熟前,是非常担心被吃掉的,只有种子长熟之后,它才会让你感觉到好吃,这也是水果保护后代的一种智慧。


荔枝病到底咋回事儿


“荔枝病”是网络“科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也是很多人提防或疏远荔枝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荔枝病,其实是一种低血糖症。吃荔枝导致低血糖,网上很多“科普”说是因为荔枝中大量果糖不能及时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误传。荔枝导致低血糖这事儿,和“大量果糖”根本没什么关系。


范志红解释说,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清晰地解释了荔枝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是因为荔枝中含有两种降低血糖的毒素——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A。这两种毒素可能是荔枝类水果家族的独门秘器,不仅会造成低血糖状态,还把人体维持血糖稳定的糖异生途径(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也封闭了,甚至还能降低人体分解脂肪供应能量的能力,让人体感觉全身发软、头晕眼花。严重情况下,还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幸运的是,这些毒素不会积累,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身体代谢掉。吃了荔枝之后,只要正常吃饭,及时获取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能有效避免低血糖反应。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吃了荔枝之后得到很多糖分,就忽略掉一餐。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不适合多吃荔枝。日常消化不良、食量少、肌肉松软、容易低血糖的人,也要遵循慎食、少食荔枝的原则。


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也是流传度很高的说法。


范志红表示,所谓上火,可能与炎症反应升高有关,也可能与过敏、不耐受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植物中的一些微量药效成分有关。有研究发现荔枝果肉中存在诱导炎症反应的水溶性蛋白成分,可以升高实验动物的炎症因子水平,使结肠和肺组织发生炎症变化。但是,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


另一方面,含有糖的荔枝残渣残留在口腔和咽喉处,会给口腔内细菌提供生存的养料,导致口腔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牙龈炎症,容易出现牙龈浮肿、口腔溃疡甚至牙痛等民间称为“上火”的症状。不过,只要一次少吃一些,不要连续吃,吃完后及时清洁口腔,就能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报道链接:吃荔枝,您关心的事都在这里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 中国热科院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消费网】吃荔枝,您关心的事都在这里

  作者: 中国消费网 李建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2-05-18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又到了荔枝俘获舌尖儿的季节。因为果肉饱满,甜嫩多汁,味道鲜美,荔枝让不少人一吃就上瘾。然而,诸如吃荔枝会不会上火、得荔枝病、荔枝皮上带绿色是不是没熟透等疑问,也一直困惑着许多荔枝“吃货”们。想一次性放下所有心理包袱吗?那就来听听相关领域的专家是如何说的。


吃荔枝为啥会上瘾


荔枝与香蕉、龙眼、菠萝并称我国“南国四大水果”。

从4月下旬开始,遍布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和云南等地的荔枝园里,一簇簇火红的荔枝逐渐压弯了荔树的枝头。剥开一颗荔枝,新鲜的半透明果肉亮如凝脂。咬进嘴里,清爽甘润的汁水溢满齿颊,让人口舌生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荔枝龙眼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才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荔枝不单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葡萄糖、果糖、蛋白质、钾和维生素C等。


荔枝是“鲜气”十足的水果。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包括《上林赋》等文献记载中,荔枝都被写作“离枝”。直到东汉以后,“离枝”才成了“荔枝”。


李伟才认为,古人的文字记录反映了荔枝的特性,即果蒂牢固不易摘取,往往需要连枝折摘,但这恰恰有保鲜的作用。所以,超市里的新鲜荔枝,大都带着新鲜的枝叶。


有不少网友“吐槽”:不明白美味的荔枝为啥会让人上瘾,一吃就停不下来。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解释称,荔枝是一种高糖水果,果肉中除80%的水分外,主要成分是1比1的果糖和葡萄糖,以及少量的蔗糖。成熟荔枝的含糖量在14%至18%之间,虽然和葡萄、鲜枣、香蕉等比起来并不算特别高,但因为酸度低,甜味特别突出。而且,果糖和葡萄糖配在一起能产生清凉的甜味,再加上荔枝的特有香气,让其风味显得特别迷人。此外,荔枝果实小巧,冰箱冷藏后味道更是清凉爽口,所以很多人免不了“贪吃”。


不过,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00克—350克水果较为适宜。按一个荔枝20克计算,大约10—17颗就可以了。


果皮带绿的荔枝是没熟透吗


红,是荔枝的主色调。


古人描写荔枝,大都也离不了一个“红”字。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说,“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白居易《种荔枝》里写“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这里的红颗,说的也是荔枝;唐代徐夤得《荔枝》更夸张: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因此,很多人买荔枝,专挑颜色红艳的,而遇到果皮带点儿绿色或颜色暗红的,就怀疑是没有熟透或者不新鲜。其实,这是对新鲜荔枝的误解。


李伟才解释说,荔枝有300多种,很多荔枝的果皮并不是通体鲜艳的红色。如“妃子笑”的特点就是果皮青红,所以又有“落塘蒲、玉荷包”的别称。“妃子笑”是成熟较早的品种,最好吃的“妃子笑”也是果皮红中带绿的。挂绿荔枝的特点是果皮颜色红紫相间,还有一条绿线直贯到底,因此得名“挂绿”。品质优良的“观音绿”荔枝,成熟时甚至果皮还是青绿色。


荔枝的红,可浓可淡。如糯米糍荔枝,果皮乌红;鸡嘴荔枝,果皮的颜色多为暗红。


因此,仅凭颜色判断荔枝的品质和新鲜程度,多少有失偏颇。李伟才建议,消费者最好根据荔枝品种来确定果皮颜色是否正常。同时,新鲜的荔枝果皮龟裂平坦有规则,手感紧致而有弹性。当然,也有些颜色发青的荔枝,可能属于光照不足或没有熟透,最好不要吃。


范志红指出,任何果实没太熟的时候,都会存在糖少、酸多的现象,不仅口感酸涩,还会影响消化。因为植物在自己的种子没有成熟前,是非常担心被吃掉的,只有种子长熟之后,它才会让你感觉到好吃,这也是水果保护后代的一种智慧。


荔枝病到底咋回事儿


“荔枝病”是网络“科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也是很多人提防或疏远荔枝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荔枝病,其实是一种低血糖症。吃荔枝导致低血糖,网上很多“科普”说是因为荔枝中大量果糖不能及时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误传。荔枝导致低血糖这事儿,和“大量果糖”根本没什么关系。


范志红解释说,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清晰地解释了荔枝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是因为荔枝中含有两种降低血糖的毒素——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A。这两种毒素可能是荔枝类水果家族的独门秘器,不仅会造成低血糖状态,还把人体维持血糖稳定的糖异生途径(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也封闭了,甚至还能降低人体分解脂肪供应能量的能力,让人体感觉全身发软、头晕眼花。严重情况下,还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幸运的是,这些毒素不会积累,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身体代谢掉。吃了荔枝之后,只要正常吃饭,及时获取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能有效避免低血糖反应。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吃了荔枝之后得到很多糖分,就忽略掉一餐。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不适合多吃荔枝。日常消化不良、食量少、肌肉松软、容易低血糖的人,也要遵循慎食、少食荔枝的原则。


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也是流传度很高的说法。


范志红表示,所谓上火,可能与炎症反应升高有关,也可能与过敏、不耐受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植物中的一些微量药效成分有关。有研究发现荔枝果肉中存在诱导炎症反应的水溶性蛋白成分,可以升高实验动物的炎症因子水平,使结肠和肺组织发生炎症变化。但是,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


另一方面,含有糖的荔枝残渣残留在口腔和咽喉处,会给口腔内细菌提供生存的养料,导致口腔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牙龈炎症,容易出现牙龈浮肿、口腔溃疡甚至牙痛等民间称为“上火”的症状。不过,只要一次少吃一些,不要连续吃,吃完后及时清洁口腔,就能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报道链接:吃荔枝,您关心的事都在这里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