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中国农网】中国热科院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取得突破
作者:谢翔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2-11-19

近日,记者从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牵头的9项成果获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与该院合作的2名外国专家获国际合作奖。这是自2018年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改革以来,中国热科院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总量最多的一年。

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现场。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李开绵牵头完成的“木薯粮饲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成果针对国内木薯粮饲料化品种缺乏、食品化加工技术集成性差、粮饲原料品质不高和副产物利用率低等瓶颈,系统开展木薯品种选育、加工关键技术、全株饲料化利用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选育出3个突破性品种(系),粮饲兼用、耐采后生理腐烂国审品种华南14号,延长货架期15天;高抗朱砂叶螨、高产高淀粉国审品种华南13号,鲜薯产量43.17t/ha,淀粉含量29.58%;高产高抗花叶病品系ZMI93,在柬埔寨斯里兰卡花叶病疫区病情指数为零。

围绕食品化原料品质不稳定和粮饲化加工技术集成性差的产业问题,改进湿法多元变性工艺技术路线,提升变性淀粉原料品质,首创国内超大反应生产体系,降低生产成本10%,开发食用木薯变性淀粉产品8个,产值提升104.1%;集成国内首条小型轻简化食用木薯粉加工生产线,研发木薯粉系列特色食品128种,产值提升435.7%;拓展木薯利用新途径,使木薯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该成果引进特异种质资源300份,使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国家圃的资源保存量提升3倍,达3000多份,居世界第三位。华南13号木薯和高抗斯里兰卡花叶病品系ZMI93在柬埔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4万公顷;抗病品种、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食用木薯粉小型轻简化加工技术转移到乌干达、尼日利亚和刚果(布)等国家,提升木薯价值链。利用该项目成果和技术,2018-2020年新增销售额12.18亿元,新增利润1.12亿元,为提高热区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员曹建华牵头完成的“便携式电动采胶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重要国防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天然橡胶采收环节完依赖人力,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导致技术胶工大量流失、胶园弃管弃割严重,急需实现机械化采胶以解决采胶“卡脖子”问题的重大需求,以便携式割胶装备研发为突破口,开展了橡胶树皮力学特性、采胶技术、采胶方式以及配套装备的结构原理、功能部件、仿真分析、采胶效果等研究,确定了往复式切割为最优方式。

便携式电动割胶刀。

该成果解决了复杂树干工况的科学仿形、割胶深度和耗皮量毫米级精准控制、旧胶线干涉、胶水污染、伤树、装备微小型加工制造工艺等重大采胶机械技术难题,创新集成试制装备,形成了机械化采胶配套技术规程,实现了采胶机械“从无到有”的突破,降低割胶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60%,单株割胶速度可提升1倍,新胶工培训时间缩短60%,割胶效果优于现有采胶技术标准要求。革新了产业发展100年来落后的割胶工具,填补了世界割胶机械装备应用领域的空白。在助力海南建档立卡贫困胶农割胶脱贫、乡村经济振兴、疫情后复工复产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该成果被列为2021年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获得农机专项鉴定证书,填补了世界割胶机械装备应用领域的空白。

热带水果品质营养数据库构建及加工关键技术

中国热科院加工所研究员李积华牵头完成的“芒果、菠萝等热带主要水果综合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该成果针对芒果、菠萝、荔枝等主要热带水果加工基础数据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落后、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营养品质基础数据构建方面,发明了热带水果营养功能组分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解析并鉴定了芒果、菠萝等主要热带水果功能组分基础数据,构建了多维网络关系的热带水果品质与营养基础数据库,解决了主要热带水果原料特性不明、加工特性不清的问题。

在营养风味保质保量加工方面,研创了超高压、光动力等非热加工技术及果汁乳酸菌发酵、果醋多菌种协同变温发酵、果酒低温发酵等发酵加工技术,解决了传统加工过程中发酵出汁率低、风味损失大、品质不稳定的技术难题,开发了系列产品5类39种和配套加工装备12台(套)。

在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方面,发明了主要热带水果副产物中纤维素均相纳米化制备技术、膳食纤维绿色制备技术和高活性菠萝酶亲和吸附提取技术等3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开发了功能性多元产品3类17种。该成果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出版著作1部,研发产品56种,开发机械装备12台套,2018-2020年累计为10家代表性企业新增销售额22.53亿元,新增利润2.64亿元,技术在行业中的覆盖率超90%,为推动我国芒果、菠萝等主要热带水果加工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瓜实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中国热科院环植所研究员符悦冠牵头完成的“重要入侵害虫瓜实蝇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重要入侵害虫瓜实蝇灾变规律不清、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等问题,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阐明了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重要影响因素,明确其生活史特征,首次揭示了瓜实蝇对极端高温、寄主和土壤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成灾的影响,为瓜实蝇的监测与控制提供重要基础;揭示了瓜实蝇对颜色和气味的趋向行为,创制出数字化颜色粘板、高效雄虫诱剂新配方及配套监测技术;创新了以物理阻隔和理化诱杀防虫、生防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科学用药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构建了瓜实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综合防控效果达90%以上。

该成果制定行业标准1项,共计举办培训班65期,累计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发放小册子、明白纸等技术资料7种6万余份。2018-2020年监测、防治示范面积约67.04万亩,辐射带动超过400万亩,取得效益约1.47亿元。显著提升了实蝇类害虫乃至外来入侵害虫防控水平和能力,从外来入侵害虫防控方面支撑了果蔬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报道链接:中国热科院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取得突破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 中国热科院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农网】中国热科院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取得突破

  作者: 谢翔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2-11-19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近日,记者从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牵头的9项成果获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与该院合作的2名外国专家获国际合作奖。这是自2018年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改革以来,中国热科院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总量最多的一年。

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现场。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李开绵牵头完成的“木薯粮饲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成果针对国内木薯粮饲料化品种缺乏、食品化加工技术集成性差、粮饲原料品质不高和副产物利用率低等瓶颈,系统开展木薯品种选育、加工关键技术、全株饲料化利用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选育出3个突破性品种(系),粮饲兼用、耐采后生理腐烂国审品种华南14号,延长货架期15天;高抗朱砂叶螨、高产高淀粉国审品种华南13号,鲜薯产量43.17t/ha,淀粉含量29.58%;高产高抗花叶病品系ZMI93,在柬埔寨斯里兰卡花叶病疫区病情指数为零。

围绕食品化原料品质不稳定和粮饲化加工技术集成性差的产业问题,改进湿法多元变性工艺技术路线,提升变性淀粉原料品质,首创国内超大反应生产体系,降低生产成本10%,开发食用木薯变性淀粉产品8个,产值提升104.1%;集成国内首条小型轻简化食用木薯粉加工生产线,研发木薯粉系列特色食品128种,产值提升435.7%;拓展木薯利用新途径,使木薯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该成果引进特异种质资源300份,使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国家圃的资源保存量提升3倍,达3000多份,居世界第三位。华南13号木薯和高抗斯里兰卡花叶病品系ZMI93在柬埔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4万公顷;抗病品种、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食用木薯粉小型轻简化加工技术转移到乌干达、尼日利亚和刚果(布)等国家,提升木薯价值链。利用该项目成果和技术,2018-2020年新增销售额12.18亿元,新增利润1.12亿元,为提高热区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员曹建华牵头完成的“便携式电动采胶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重要国防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天然橡胶采收环节完依赖人力,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导致技术胶工大量流失、胶园弃管弃割严重,急需实现机械化采胶以解决采胶“卡脖子”问题的重大需求,以便携式割胶装备研发为突破口,开展了橡胶树皮力学特性、采胶技术、采胶方式以及配套装备的结构原理、功能部件、仿真分析、采胶效果等研究,确定了往复式切割为最优方式。

便携式电动割胶刀。

该成果解决了复杂树干工况的科学仿形、割胶深度和耗皮量毫米级精准控制、旧胶线干涉、胶水污染、伤树、装备微小型加工制造工艺等重大采胶机械技术难题,创新集成试制装备,形成了机械化采胶配套技术规程,实现了采胶机械“从无到有”的突破,降低割胶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60%,单株割胶速度可提升1倍,新胶工培训时间缩短60%,割胶效果优于现有采胶技术标准要求。革新了产业发展100年来落后的割胶工具,填补了世界割胶机械装备应用领域的空白。在助力海南建档立卡贫困胶农割胶脱贫、乡村经济振兴、疫情后复工复产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该成果被列为2021年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获得农机专项鉴定证书,填补了世界割胶机械装备应用领域的空白。

热带水果品质营养数据库构建及加工关键技术

中国热科院加工所研究员李积华牵头完成的“芒果、菠萝等热带主要水果综合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该成果针对芒果、菠萝、荔枝等主要热带水果加工基础数据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落后、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营养品质基础数据构建方面,发明了热带水果营养功能组分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解析并鉴定了芒果、菠萝等主要热带水果功能组分基础数据,构建了多维网络关系的热带水果品质与营养基础数据库,解决了主要热带水果原料特性不明、加工特性不清的问题。

在营养风味保质保量加工方面,研创了超高压、光动力等非热加工技术及果汁乳酸菌发酵、果醋多菌种协同变温发酵、果酒低温发酵等发酵加工技术,解决了传统加工过程中发酵出汁率低、风味损失大、品质不稳定的技术难题,开发了系列产品5类39种和配套加工装备12台(套)。

在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方面,发明了主要热带水果副产物中纤维素均相纳米化制备技术、膳食纤维绿色制备技术和高活性菠萝酶亲和吸附提取技术等3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开发了功能性多元产品3类17种。该成果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出版著作1部,研发产品56种,开发机械装备12台套,2018-2020年累计为10家代表性企业新增销售额22.53亿元,新增利润2.64亿元,技术在行业中的覆盖率超90%,为推动我国芒果、菠萝等主要热带水果加工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瓜实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中国热科院环植所研究员符悦冠牵头完成的“重要入侵害虫瓜实蝇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重要入侵害虫瓜实蝇灾变规律不清、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等问题,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阐明了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重要影响因素,明确其生活史特征,首次揭示了瓜实蝇对极端高温、寄主和土壤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成灾的影响,为瓜实蝇的监测与控制提供重要基础;揭示了瓜实蝇对颜色和气味的趋向行为,创制出数字化颜色粘板、高效雄虫诱剂新配方及配套监测技术;创新了以物理阻隔和理化诱杀防虫、生防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科学用药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构建了瓜实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综合防控效果达90%以上。

该成果制定行业标准1项,共计举办培训班65期,累计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发放小册子、明白纸等技术资料7种6万余份。2018-2020年监测、防治示范面积约67.04万亩,辐射带动超过400万亩,取得效益约1.47亿元。显著提升了实蝇类害虫乃至外来入侵害虫防控水平和能力,从外来入侵害虫防控方面支撑了果蔬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报道链接:中国热科院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取得突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