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三亚日报】借力引智补短板 激发乡村新动能
作者: 张慧膑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3-02-21

  “要管好这片豇豆,现在价格不错,看这长势还能摘到3月底。”雨水至,田地里多了些湿润,广大农民抢抓农时,浇水撒药、育苗播种、抢收蔬菜,田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易克贤骑着一辆两轮电动车行至一处豇豆地时,和农户洪良忠聊起瓜菜的收获情况,叮嘱他要管好自己的这片田。

  易克贤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也是崖州区临高村的“博士村长”。

  去年,崖州区柔性聘请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按照“1+1+N”模式(1个“博士村长”工作队、负责1个村社区、带动N个产业发展),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海洋等多个行业领域,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指导推广、科普宣传和“三农”人才队伍培训等内容,借力引智补短板,不断激发乡村新动能。

  借力引智补短板

  59岁的易克贤是这批“博士村长”中年纪最大的,虽然已到了花甲之年,但他对“搞事业”的热情却不输年轻的博士团队。每次下村,他总是喜欢骑着那辆两轮电动车,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路上的“慢节奏”,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为乡村发展献策,他的点子越来越多。 

  “易老师来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更清晰了起来。”说起易克贤,临高村党总支部书记苏雪峰感激中带着一丝愧疚:为了乡村的发展,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基本每天都到地里忙活,白天教农户技术,晚上和村干部畅谈、规划产业发展。

  进村第一件事,他和团队的9名博士就进行三周的摸底调研,了解村子现有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中他发现,临高村存在“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且缺乏规划”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进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及培训示范,随后博士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打出了套种的组合模式,在村民李振的4亩撂荒地上,团队开展斑兰、百香果、可可等特色蔬果的引进与立体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实现一地多用,目前斑兰产业已带来了经济效益。

  对于现有的豇豆产业,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成员张起凯也有“新招”。去冬今春,指导种植户洪良忠科学种植豇豆、合理施肥打药,成效留在了他的“笑容里”——10亩豇豆采收期比以往缩短10天,亩产增收1000斤,每斤收购价格增加1元。

  “现在亩产有四五千斤,最好的收购价格赶上8元每斤。”博士进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洪良忠笑开颜,他的豇豆长得好,还能再采摘一个月,收入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和易克贤一样,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对乡村发展也倾尽全力。

  下转4版▶  ◀上接1版

  去年其博士团队入驻后,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路子,针对城西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制定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并依托南繁科技优势,着重发展豇豆、青瓜、茄子、玉豆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 

  目前,种植的豇豆收获颇丰。其中,为城西村提供技术和降解材料帮助村集体种植豇豆和青瓜,36亩地产值27万元。杨小锋透露,今年还将借助“博士村长”团队的科研资源和智力、技术优势,在坡田洋及周边区域内继续做好“绿肥沃土工程”项目,通过“冬季瓜菜-水稻-绿肥-深耕还田”创新耕作制度,田青粉碎还田,全面推进耕地地力提升行动,恢复发展绿肥应用提供轻简化种植技术示范样板,为下一季冬季瓜菜种植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利用南繁科研力量实现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博士团队们“向上生长,向下扎根”,让新项目落地小村庄,让小村庄孕育大平台。如今,项目运作化、CRO服务、新品种引进……“博士村长”进村,发展的机遇也跟着来。

  在南山村,乡村振兴与企业的关联密切了起来。该村的“博士村长”是17个博士团队中唯一的企业领衔的团队,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团队进村以来,发挥企业优势,运用企业思维,开出一条项目化运作促发展的“路子”。包含了“200名妇女宫颈癌筛查和儿童地中海贫血筛查”、“集科普、休闲和科研为一体的全球创新新品种示范展示中心”等项目先后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

  “我们的睡莲开出了‘致富花’……”春风起,莲花香,百姓增收心里甜。在抱古村,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种睡莲成为“香饽饽”,它们不仅是宝贵的种植资源,也成为了村民增收的“宝贝”。去年7月,这里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的博士团队们,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目前该团队通过售卖鲜花、开发睡莲永生花、睡莲护肤品等衍生品,发展睡莲田复合种植,让睡莲产业散发勃勃生机。

  围绕南繁产业发展所需,引入代育制种、田间管理等CRO服务项目,让村民在学到新技术的同时,也鼓起了腰包。其中, 广东省科学院与三公里村“结对子”,“博士村长”进村送技术,“数字农业”打造“智慧助农”,“新奇特优”品种引进促农增收,南繁CRO服务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的地都租给南繁育种了,平时打零工,现在基地里学习技术,夫妻两人收入加起来也有10万元以上。”村民韦高武夫妇就是受益者之一。

  此外,三公里村的博士团队还在村里推广工程化育种服务,与12家企业发展育制种产业,让村民学到新技术。目前,村里种出来的鲜食玉米鲜嫩多汁,赢得了食客的青睐。接下来,“博士村长”还将在夏季休耕期带领村民种上新的耐高温玉米新品种,让大家增收。

  三角梅花开正艳,村里办起了小型拍卖会,一个多小时竞拍,成交金额82780元。“博士村长”团队的到来,让三更村散发着别样的生机,科研成果在村里落地,乡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

  目前,各“博士村长”团队在推进崖州区重点产业发展、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等方面逐步探索出新的路径,已建成抱古睡莲种质资源圃、三公里数字生态农业基地、三更食用蛋黄木薯新品种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城西“南繁作物/冬季瓜菜—水稻—绿肥”示范推广基地、凤岭微生物菌剂增产试验田、北岭“黑山羊”、临高斑斓可可高效绿色热带农业技术示范区、城东乡村振兴特色食用菌产业示范项目基地、镇海民宿、南山全球特色创新品种集中示范区、赤草文昌鸡林下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区等11个乡村振兴产业支柱性项目,帮助破解农业生产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带动性作用。

报道链接:借力引智补短板 激发乡村新动能

image.png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三亚日报】借力引智补短板 激发乡村新动能

  作者: 张慧膑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3-02-2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要管好这片豇豆,现在价格不错,看这长势还能摘到3月底。”雨水至,田地里多了些湿润,广大农民抢抓农时,浇水撒药、育苗播种、抢收蔬菜,田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易克贤骑着一辆两轮电动车行至一处豇豆地时,和农户洪良忠聊起瓜菜的收获情况,叮嘱他要管好自己的这片田。

  易克贤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也是崖州区临高村的“博士村长”。

  去年,崖州区柔性聘请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按照“1+1+N”模式(1个“博士村长”工作队、负责1个村社区、带动N个产业发展),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海洋等多个行业领域,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指导推广、科普宣传和“三农”人才队伍培训等内容,借力引智补短板,不断激发乡村新动能。

  借力引智补短板

  59岁的易克贤是这批“博士村长”中年纪最大的,虽然已到了花甲之年,但他对“搞事业”的热情却不输年轻的博士团队。每次下村,他总是喜欢骑着那辆两轮电动车,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路上的“慢节奏”,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为乡村发展献策,他的点子越来越多。 

  “易老师来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更清晰了起来。”说起易克贤,临高村党总支部书记苏雪峰感激中带着一丝愧疚:为了乡村的发展,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基本每天都到地里忙活,白天教农户技术,晚上和村干部畅谈、规划产业发展。

  进村第一件事,他和团队的9名博士就进行三周的摸底调研,了解村子现有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中他发现,临高村存在“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且缺乏规划”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进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及培训示范,随后博士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打出了套种的组合模式,在村民李振的4亩撂荒地上,团队开展斑兰、百香果、可可等特色蔬果的引进与立体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实现一地多用,目前斑兰产业已带来了经济效益。

  对于现有的豇豆产业,易克贤和其博士团队成员张起凯也有“新招”。去冬今春,指导种植户洪良忠科学种植豇豆、合理施肥打药,成效留在了他的“笑容里”——10亩豇豆采收期比以往缩短10天,亩产增收1000斤,每斤收购价格增加1元。

  “现在亩产有四五千斤,最好的收购价格赶上8元每斤。”博士进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洪良忠笑开颜,他的豇豆长得好,还能再采摘一个月,收入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和易克贤一样,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对乡村发展也倾尽全力。

  下转4版▶  ◀上接1版

  去年其博士团队入驻后,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路子,针对城西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制定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并依托南繁科技优势,着重发展豇豆、青瓜、茄子、玉豆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 

  目前,种植的豇豆收获颇丰。其中,为城西村提供技术和降解材料帮助村集体种植豇豆和青瓜,36亩地产值27万元。杨小锋透露,今年还将借助“博士村长”团队的科研资源和智力、技术优势,在坡田洋及周边区域内继续做好“绿肥沃土工程”项目,通过“冬季瓜菜-水稻-绿肥-深耕还田”创新耕作制度,田青粉碎还田,全面推进耕地地力提升行动,恢复发展绿肥应用提供轻简化种植技术示范样板,为下一季冬季瓜菜种植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利用南繁科研力量实现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博士团队们“向上生长,向下扎根”,让新项目落地小村庄,让小村庄孕育大平台。如今,项目运作化、CRO服务、新品种引进……“博士村长”进村,发展的机遇也跟着来。

  在南山村,乡村振兴与企业的关联密切了起来。该村的“博士村长”是17个博士团队中唯一的企业领衔的团队,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团队进村以来,发挥企业优势,运用企业思维,开出一条项目化运作促发展的“路子”。包含了“200名妇女宫颈癌筛查和儿童地中海贫血筛查”、“集科普、休闲和科研为一体的全球创新新品种示范展示中心”等项目先后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

  “我们的睡莲开出了‘致富花’……”春风起,莲花香,百姓增收心里甜。在抱古村,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种睡莲成为“香饽饽”,它们不仅是宝贵的种植资源,也成为了村民增收的“宝贝”。去年7月,这里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的博士团队们,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目前该团队通过售卖鲜花、开发睡莲永生花、睡莲护肤品等衍生品,发展睡莲田复合种植,让睡莲产业散发勃勃生机。

  围绕南繁产业发展所需,引入代育制种、田间管理等CRO服务项目,让村民在学到新技术的同时,也鼓起了腰包。其中, 广东省科学院与三公里村“结对子”,“博士村长”进村送技术,“数字农业”打造“智慧助农”,“新奇特优”品种引进促农增收,南繁CRO服务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的地都租给南繁育种了,平时打零工,现在基地里学习技术,夫妻两人收入加起来也有10万元以上。”村民韦高武夫妇就是受益者之一。

  此外,三公里村的博士团队还在村里推广工程化育种服务,与12家企业发展育制种产业,让村民学到新技术。目前,村里种出来的鲜食玉米鲜嫩多汁,赢得了食客的青睐。接下来,“博士村长”还将在夏季休耕期带领村民种上新的耐高温玉米新品种,让大家增收。

  三角梅花开正艳,村里办起了小型拍卖会,一个多小时竞拍,成交金额82780元。“博士村长”团队的到来,让三更村散发着别样的生机,科研成果在村里落地,乡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

  目前,各“博士村长”团队在推进崖州区重点产业发展、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等方面逐步探索出新的路径,已建成抱古睡莲种质资源圃、三公里数字生态农业基地、三更食用蛋黄木薯新品种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城西“南繁作物/冬季瓜菜—水稻—绿肥”示范推广基地、凤岭微生物菌剂增产试验田、北岭“黑山羊”、临高斑斓可可高效绿色热带农业技术示范区、城东乡村振兴特色食用菌产业示范项目基地、镇海民宿、南山全球特色创新品种集中示范区、赤草文昌鸡林下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区等11个乡村振兴产业支柱性项目,帮助破解农业生产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带动性作用。

报道链接:借力引智补短板 激发乡村新动能

image.png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