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海南日报】割胶如用“剃须刀”
作者:海南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3-04-03

“黑科技”电动胶刀

2019年6月,曹建华(左三)培训来自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使用电动胶刀。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4GXJ-2型电动胶刀。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通讯员 田婉莹


作为我国重要的橡胶产区,目前海南干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约40%。在漫长的割胶岁月中,海南胶农使用的割胶工具也在发生变化,从完全依赖人力的长柄拉刀、推式胶刀,到具有机械动力的电动胶刀,新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割胶效率。


要说当下海南最受欢迎的割胶工具,当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发的电动胶刀。这种电动胶刀,形似放大版的电动剃须刀,“个头”不大但科技含量很高,被列为2021年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如今在海南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


5秒割一株胶树,好快!


5秒割一株,又快又好。近日,在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海南日报记者见识了这种电动胶刀的威力——仅有370克重,单株割胶速度可达传统胶刀的1倍至2倍,手感也很好。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二代4GXJ系电动胶刀。”橡胶所科技人员陈娃容颇为自豪地介绍,这种电动胶刀解决了复杂树干低损仿形切割、机械精准控制割胶深度及耗皮量等难题。胶农过去使用传统胶刀一般每小时割胶120株到140株,如今使用电动胶刀,每小时可割胶180株到220株。


熟悉橡胶生产的人都知道,割胶是苦力活。凌晨两三点,胶农就要赶往胶林工作,他们的眼、心、手、脚、腰都得围“刀”而动。虽然传统胶刀每把只有150克到200克重,但用它割一棵胶树要行刀20次到30次。胶农重复割胶动作,每天手臂推刀数千次,常常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割胶也是技术活,割不好会伤树减产。“橡胶树皮结构复杂,割胶深度以毫米计算,十分考验胶农的手上功夫。”陈娃容说,水平稳定的高手割胶,一棵胶树可以割满30年,胶水持续产出;割胶技术差的,5年就能把一棵胶树“割干榨尽”,少了25年的收益。


“以前,在我国植胶地区,割胶完全依赖人力。”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电动胶刀研发团队负责人曹建华表示,割胶是橡胶生产的关键环节,受近年来胶价低迷的影响,部分胶园存在弃割、弃管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割胶工作,用工荒凸显,对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据统计,目前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760多万亩,是国家天然橡胶核心保护区和主要生产基地,橡胶产业关乎超44万个家庭、近220万人的生计。加速研发推广轻简、高效的割胶工具,是提高割胶效率推动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保障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安全供给的需求。


2016年,中国热科院成立“天然橡胶机械与自动化装备”攻关领导小组和科技团队,着手研发一种全新的胶刀,曹建华任团队负责人。


4年推出两代产品,好拼!


一切从零开始,“白+黑”成了曹建华和团队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凌晨2点,他们戴着头灯,跟着胶农在胶园里学习割胶技术,了解使用需求和技术难点;回到宿舍,又开始在网上查看了解各种机械原理。


“那时很拼!”曹建华回忆说,研发电动胶刀期间,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煮一大锅米饭,一吃就是两三天。因长期熬夜,他的左眼几近失明,医生两次开的病休通知书,都被他悄悄塞进了口袋里。


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与付出,源于内心对科技事业的热爱。陈娃容记得,研发团队收集了上千名胶农的试用意见,然后不断改进胶刀的机械结构、材料、电池等,就连一颗螺丝钉如何设计安装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前期研发了多款电动胶刀样机,割胶效果与实际生产需求差距较大,胶农们说不行,最后只能推倒重来。”曹建华说,综合胶农使用需求和各方面意见后,团队明确了新的研发思路。


在接连淘汰了16种试验胶刀后,2017年,曹建华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第一代4GXJ系电动胶刀。这种电动胶刀问世后,引起世界植胶国的广泛关注。2019年,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和全面改进优化,他们又研发出了更加优质、高效、轻便的第二代4GXJ系电动胶刀。


今年50多岁的中国热科院试验场职工吴德彬以前没割过胶,培训3天后,割胶速度和质量一点也不比从业八九年的老胶工逊色。“用电动胶刀割胶,速度快,省力,不用担心力度没掌握好割深了伤树。”他说。


有着数十年割胶经验的胶农董秀乾也是学了3天就掌握了电动胶刀的使用技巧。她告诉记者,相较于使用传统胶刀,用电动胶刀割200棵橡胶树,可以节约半小时,而且“基本上不用使劲,比以前轻松了不少”。


海南胶刀走出国门,好棒!


“使用电动胶刀,需改变使用传统胶刀时全身发力的习惯,身体要放松。”陈娃容说,4GXJ系电动胶刀能精准控制切割深度和耗皮量,确保每一刀只割掉1.1毫米到1.3毫米树皮就能出胶水。


在曹建华看来,电动胶刀带来的最大进步是,降低了割胶工艺的技术门槛,让其由技术依赖型变为“傻瓜”型。4GXJ系电动胶刀主体部件至少可以使用2年到3年,按一位胶农割胶50亩算,购买电动胶刀的费用加上更换易损部件和刀片的费用,管护一亩胶园一年的机械使用成本仅二三十元。加之明显提高的割胶效率,节本增效的效果很明显。


除此之外,电动胶刀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割胶工人的培训周期从原来的二三十天缩短至3天到5天,胶工割完胶回家后不用磨刀……正是因为集多种优点于一身,这小小的电动胶刀,一跃成为海南乃至世界胶林里的“新宠”!


据了解,中国热科院研发的这款电动胶刀目前已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等13个主要植胶国推广1万余把,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七成左右,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60万亩。这款电动胶刀的出现,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起了一股研发采胶机械的热潮。


“电动胶刀只是一个起点,全自动、智能化采胶装备研发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我们团队正在开展攻关,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阶段性进展。”曹建华表示,他们还在进一步优化电动胶刀。“即便这款胶刀已在市场上获得普遍认可,仍有许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体积能否再小一点、装备能否再经久耐用一点、成本能否再低一点……我们不断优化的目的,是希望让胶农获得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


科技成果展示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发团队历时6年攻关,研发了3大类、19款电动割胶装备,创新突破了机械割胶深度及耗皮量精准控制、复杂树干低损仿形等关键技术难题,创制中试产品2个,经第三方评价,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便携式电动采胶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获得2021年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GXJ型便携式电动割胶刀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


报道链接:http://hnrb.hinews.cn/h5/html5/2023-04/03/content_58474_15970107.htm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割胶如用“剃须刀”

  作者: 海南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3-04-03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黑科技”电动胶刀

2019年6月,曹建华(左三)培训来自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使用电动胶刀。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4GXJ-2型电动胶刀。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通讯员 田婉莹


作为我国重要的橡胶产区,目前海南干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约40%。在漫长的割胶岁月中,海南胶农使用的割胶工具也在发生变化,从完全依赖人力的长柄拉刀、推式胶刀,到具有机械动力的电动胶刀,新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割胶效率。


要说当下海南最受欢迎的割胶工具,当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发的电动胶刀。这种电动胶刀,形似放大版的电动剃须刀,“个头”不大但科技含量很高,被列为2021年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如今在海南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


5秒割一株胶树,好快!


5秒割一株,又快又好。近日,在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海南日报记者见识了这种电动胶刀的威力——仅有370克重,单株割胶速度可达传统胶刀的1倍至2倍,手感也很好。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二代4GXJ系电动胶刀。”橡胶所科技人员陈娃容颇为自豪地介绍,这种电动胶刀解决了复杂树干低损仿形切割、机械精准控制割胶深度及耗皮量等难题。胶农过去使用传统胶刀一般每小时割胶120株到140株,如今使用电动胶刀,每小时可割胶180株到220株。


熟悉橡胶生产的人都知道,割胶是苦力活。凌晨两三点,胶农就要赶往胶林工作,他们的眼、心、手、脚、腰都得围“刀”而动。虽然传统胶刀每把只有150克到200克重,但用它割一棵胶树要行刀20次到30次。胶农重复割胶动作,每天手臂推刀数千次,常常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割胶也是技术活,割不好会伤树减产。“橡胶树皮结构复杂,割胶深度以毫米计算,十分考验胶农的手上功夫。”陈娃容说,水平稳定的高手割胶,一棵胶树可以割满30年,胶水持续产出;割胶技术差的,5年就能把一棵胶树“割干榨尽”,少了25年的收益。


“以前,在我国植胶地区,割胶完全依赖人力。”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电动胶刀研发团队负责人曹建华表示,割胶是橡胶生产的关键环节,受近年来胶价低迷的影响,部分胶园存在弃割、弃管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割胶工作,用工荒凸显,对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据统计,目前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760多万亩,是国家天然橡胶核心保护区和主要生产基地,橡胶产业关乎超44万个家庭、近220万人的生计。加速研发推广轻简、高效的割胶工具,是提高割胶效率推动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保障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安全供给的需求。


2016年,中国热科院成立“天然橡胶机械与自动化装备”攻关领导小组和科技团队,着手研发一种全新的胶刀,曹建华任团队负责人。


4年推出两代产品,好拼!


一切从零开始,“白+黑”成了曹建华和团队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凌晨2点,他们戴着头灯,跟着胶农在胶园里学习割胶技术,了解使用需求和技术难点;回到宿舍,又开始在网上查看了解各种机械原理。


“那时很拼!”曹建华回忆说,研发电动胶刀期间,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煮一大锅米饭,一吃就是两三天。因长期熬夜,他的左眼几近失明,医生两次开的病休通知书,都被他悄悄塞进了口袋里。


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与付出,源于内心对科技事业的热爱。陈娃容记得,研发团队收集了上千名胶农的试用意见,然后不断改进胶刀的机械结构、材料、电池等,就连一颗螺丝钉如何设计安装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前期研发了多款电动胶刀样机,割胶效果与实际生产需求差距较大,胶农们说不行,最后只能推倒重来。”曹建华说,综合胶农使用需求和各方面意见后,团队明确了新的研发思路。


在接连淘汰了16种试验胶刀后,2017年,曹建华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第一代4GXJ系电动胶刀。这种电动胶刀问世后,引起世界植胶国的广泛关注。2019年,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和全面改进优化,他们又研发出了更加优质、高效、轻便的第二代4GXJ系电动胶刀。


今年50多岁的中国热科院试验场职工吴德彬以前没割过胶,培训3天后,割胶速度和质量一点也不比从业八九年的老胶工逊色。“用电动胶刀割胶,速度快,省力,不用担心力度没掌握好割深了伤树。”他说。


有着数十年割胶经验的胶农董秀乾也是学了3天就掌握了电动胶刀的使用技巧。她告诉记者,相较于使用传统胶刀,用电动胶刀割200棵橡胶树,可以节约半小时,而且“基本上不用使劲,比以前轻松了不少”。


海南胶刀走出国门,好棒!


“使用电动胶刀,需改变使用传统胶刀时全身发力的习惯,身体要放松。”陈娃容说,4GXJ系电动胶刀能精准控制切割深度和耗皮量,确保每一刀只割掉1.1毫米到1.3毫米树皮就能出胶水。


在曹建华看来,电动胶刀带来的最大进步是,降低了割胶工艺的技术门槛,让其由技术依赖型变为“傻瓜”型。4GXJ系电动胶刀主体部件至少可以使用2年到3年,按一位胶农割胶50亩算,购买电动胶刀的费用加上更换易损部件和刀片的费用,管护一亩胶园一年的机械使用成本仅二三十元。加之明显提高的割胶效率,节本增效的效果很明显。


除此之外,电动胶刀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割胶工人的培训周期从原来的二三十天缩短至3天到5天,胶工割完胶回家后不用磨刀……正是因为集多种优点于一身,这小小的电动胶刀,一跃成为海南乃至世界胶林里的“新宠”!


据了解,中国热科院研发的这款电动胶刀目前已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等13个主要植胶国推广1万余把,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七成左右,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60万亩。这款电动胶刀的出现,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起了一股研发采胶机械的热潮。


“电动胶刀只是一个起点,全自动、智能化采胶装备研发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我们团队正在开展攻关,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阶段性进展。”曹建华表示,他们还在进一步优化电动胶刀。“即便这款胶刀已在市场上获得普遍认可,仍有许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体积能否再小一点、装备能否再经久耐用一点、成本能否再低一点……我们不断优化的目的,是希望让胶农获得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


科技成果展示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发团队历时6年攻关,研发了3大类、19款电动割胶装备,创新突破了机械割胶深度及耗皮量精准控制、复杂树干低损仿形等关键技术难题,创制中试产品2个,经第三方评价,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便携式电动采胶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获得2021年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GXJ型便携式电动割胶刀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


报道链接:http://hnrb.hinews.cn/h5/html5/2023-04/03/content_58474_15970107.htm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