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爱与执着的故事,他以对大山深处农民深深的爱和对科技为民的执着追求,十年坚守,温暖民心,石山变形。
他说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进田房村时看到的情境,那片死寂深深刻在内心,也深深刺痛内心。
田房村传统种植玉米产出低
十年前,他第一次来到田房村,走进村口,满目疮痍,垃圾遍地,村子周围全是黑乎乎的大石头,村子里没有一位年轻人,几位老人坐在门口,面无表情,目光空洞,对于陌生 人的到来,他们连眼皮动也没动一下。村头,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背篓吃力地走过来,背篓里是收获的玉米。脚旁,大石头缝中,立着几株枯死的玉米,短小的玉米棒挂在上面,小得可怜,也没几粒玉米粒。
“不能再让大山深处的农民过这样的日子, 一定要给村里做点事”。生于农家的他,深知大山深处农民生活的艰辛。就在那一刻做了个决定,发誓要把这里变成青山绿水,山上长满果树,让农民笑起来、甜起来。
田房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盘江镇,是一个只有37户147人的布依族小村庄,由于石漠化严重,当地标注地名为“岩窝”,主要收入来源靠在石缝里种植玉米、甘蔗等,产值低,而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叠加交织,人居和生产环境恶劣,年轻人选择了离开,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

石漠化治理必须科技创新先行。他以田房村为试点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科技攻关,探索林下生态种养模式。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在最初的3年里,他27次来到田房村,他还把自己的年休假全部“休”在了田房村,一呆就是半个多月。
做调研,编规划,建工作室,种果树、牧草,养羊,建立观测点 ,下地除草,建农家学堂,与农民沟通,教农民知识,建立合作社,组织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现场观摩会等,集成构建起果(林)一草(药、菌)一畜(禽)一肥(沼气)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他说一定要在典型石漠化的田房村做样板,做可复制可推广的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种植样板。
真心为民科技才能利民。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从传统耕种理念转变成为“拦路虎”。他到村里让农民种果树,农民半信半疑,十分冷漠,勉强将免费树苗种上,但第二年、第三年未见结果,开始怀疑,悄悄把种下的果树除掉种玉米和花生。他就一家家苦口婆心劝说,帮农民算细账,土地不流转,地是农民的果是农民的,农民直接当老板,用不了几年,收成就翻番。他的耐心和爱心感化了农民,一起在石头缝里种上“希望果 ”。荒山石山象施了魔法开始变形——“果上山、藤盖石、草盖地、畜吃草、粪养果、农民富、乡村美”。
今日田房村,满山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八音”悠扬(八音作唱为当地民乐),石头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昔日“岩窝”变成了“金窝银窝”,村民笑起来、甜起来。
科技应惠及更多农民。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布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带领热带农业专家科技助力广西罗城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毛葡萄、广西平果发展剑麻产业、云南保山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核桃、云南临沧澳洲坚果间作、云南文山构建“林- 草-畜-沼-肥”生态循环模式。他手挥科技魔术棒,在石漠化地区建起一座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绿色银行”。
广西罗城县,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也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他带领专家,在该县特色支柱产 业毛葡萄上做文章,布局行间种植优质金银花品种、牧草、青蒿和晚熟优质高抗葡萄品种搭配的生态种植模式,实现“绿了石头,富了农民“,毛葡萄在当地被称为“石山黑珍珠”。

广西平果市,全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土壤少且瘠薄,当地农民一直在石头缝里种玉米,从山上砍伐薪柴的耕地越来越少,出露的石头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组织专家与广西科研团队共同攻关,科技支撑当地剑麻产业发展,石山变青了,农民变富了,示范村贫困户百分之百全部实现脱贫。石山上的一株株剑麻,犹如一把把破土而出的“宝剑”,给当地老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路“。
云南省保山市瓦渡乡红泥地村,位于云南石漠化核心区域,当地村民常年居住在“石林”中,很多人家“以石为墙“以石 为门”“以石为梁”,故被称为“石在”人家。为了守住青山、涵养绿色生态,他联合当地科研机构,通过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作物核桃,配套林下间作经济作物,构建种草养畜的高原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使“石山”变成了“青山”,“青山”也变成了“金山银山”,用科技诠释石漠化并不可怕,只要合理利用不仅可变不利为有利,还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
澳洲坚果间作 石山建起“绿色银行”
云南省临沧市,石漠化面积达15万m²,也是佤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居住着23个民族,农民传统开荒种植模式,不仅效益低,还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面积扩大,后改种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能力强的澳洲坚果。为了突破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瓶颈,他牵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优良 品种选育、生态栽培技术、新型产品研发等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生态基础集成了不同类型的澳洲坚果间作模式,在临沧市永德县崇岗乡进行示范应用,为农户在石山上建立了一个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绿色银行”。
刘国道,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以贵州省兴义市田房村为试点,组织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研究人工干预下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地带植被、土壤的演变过程,筛选泌酸植物,诠释其溶岩机理,发展特色作物、优稀果树和优质牧草,建立中试基地,集成并完善“生态修复”和“林(果)一草一畜复合经营模式”,最终实现“果上山一藤(药)盖石一草盖地一畜吃草一粪养果一效益高一农民接受”的目标,让石山结出幸福果,让农民从此摘掉贫穷的帽子。
报道链接:https://cq.sina.cn/city/csts/2023-08-30/detail-imziyyat7772265.d.html?from=wap&wm=3200_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