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农民日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创新技术破解豇豆农残难题
作者:农民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5-05-25

image.png

《农民日报》5月24日第2版

豇豆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特色蔬菜,具有喜温、耐热的特性,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和耐储藏等优点备受大众喜爱。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尤其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和福建等热区省份,豇豆是冬春季主栽作物和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热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使得病虫害多发重发,防控压力非常大,种植户往往提高用药频率和用药量,造成了豇豆农药残留容易超标和抗药性增强。豇豆农药残留是长期以来困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农村部重点监管对象,急需通过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降低农药残留。

  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部豇豆农残治理重点工作,创新性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自2020年起,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连续5年承担省部级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使用微生物技术(绿僵菌、白僵菌、木霉菌、芽孢杆菌等)、理化诱控技术(防虫网物理阻隔、黄蓝板+信息素诱杀害虫、蓟马抑制素等)、科学用药等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海南、广西、山东等省区的12个市县豇豆主产区,联合当地农技和植保部门共建省部示范点15个,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800亩以上,同时加大对使用豇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力度,给广大种植户树立绿色种植的理念。示范区露天种植豇豆在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化学农药使用减量30%以上;防虫网棚等保护地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减量50%以上,豇豆延长采收期1至2个月产量增长30%,亩增收18%。示范区豇豆病虫害防治率达85%,检测合格率100%。示范效果显著,得到省部级领导、同行专家和广大种植户的充分肯定。

  在大量试验和示范的基础上,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牵头组织院内外单位,研究制定了2个行业标准(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NY/T4023-2021、蔬菜地防虫网应用技术规程NY/T4449-2023)、1个海南省地方标准(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规范 豇豆DB46T596-2023)和1个标准体系(海南省豇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获得正式发布。上述标准自正式发布以来,得到农业农村部和多个豇豆主产省区的大力推广,经农技推广部门和植保部门统计,标准规程累计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山东等豇豆主产省区推广65万亩以上,覆盖全国适宜推广面积的36%以上,标准规程有效促进了全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化实施和豇豆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豇豆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有效解决了豇豆农药残留容易超标的问题。

  目前,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农技、植保部门积极申报入选省区主推技术,积极争取项目合作支持,通过“标准引领+技术示范+田间课堂+推广应用”的模式,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豇豆上的推广应用,为解决豇豆农药残留问题继续发力,保护大众餐桌上的安全。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非洲英语国家木薯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圆满落幕,开放交流携手推进农业现代化
  • 中国热科院在作物疫霉病害生物防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创新技术破解豇豆农残难题

  作者: 农民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05-25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image.png

《农民日报》5月24日第2版

豇豆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特色蔬菜,具有喜温、耐热的特性,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和耐储藏等优点备受大众喜爱。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尤其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和福建等热区省份,豇豆是冬春季主栽作物和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热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使得病虫害多发重发,防控压力非常大,种植户往往提高用药频率和用药量,造成了豇豆农药残留容易超标和抗药性增强。豇豆农药残留是长期以来困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农村部重点监管对象,急需通过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降低农药残留。

  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部豇豆农残治理重点工作,创新性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自2020年起,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连续5年承担省部级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使用微生物技术(绿僵菌、白僵菌、木霉菌、芽孢杆菌等)、理化诱控技术(防虫网物理阻隔、黄蓝板+信息素诱杀害虫、蓟马抑制素等)、科学用药等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海南、广西、山东等省区的12个市县豇豆主产区,联合当地农技和植保部门共建省部示范点15个,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800亩以上,同时加大对使用豇豆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力度,给广大种植户树立绿色种植的理念。示范区露天种植豇豆在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化学农药使用减量30%以上;防虫网棚等保护地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减量50%以上,豇豆延长采收期1至2个月产量增长30%,亩增收18%。示范区豇豆病虫害防治率达85%,检测合格率100%。示范效果显著,得到省部级领导、同行专家和广大种植户的充分肯定。

  在大量试验和示范的基础上,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牵头组织院内外单位,研究制定了2个行业标准(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NY/T4023-2021、蔬菜地防虫网应用技术规程NY/T4449-2023)、1个海南省地方标准(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规范 豇豆DB46T596-2023)和1个标准体系(海南省豇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获得正式发布。上述标准自正式发布以来,得到农业农村部和多个豇豆主产省区的大力推广,经农技推广部门和植保部门统计,标准规程累计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山东等豇豆主产省区推广65万亩以上,覆盖全国适宜推广面积的36%以上,标准规程有效促进了全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化实施和豇豆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豇豆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有效解决了豇豆农药残留容易超标的问题。

  目前,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农技、植保部门积极申报入选省区主推技术,积极争取项目合作支持,通过“标准引领+技术示范+田间课堂+推广应用”的模式,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豇豆上的推广应用,为解决豇豆农药残留问题继续发力,保护大众餐桌上的安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