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助力斯里兰卡果农提效增产
作者:联合国粮农组织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5-09-18
斯里兰卡北部的芒果种植户山塔·迪萨纳亚克时常担心大象踩踏果园,但更令他恐惧的是,外国农业专家到来后,竟将他茂盛的果树修剪得稀稀落落。

他说:"这些外来专家一来,就把我所有的果树修剪成了矮桩子,只留下几片叶子,看起来都快死了。"但随即又补充说:"没想到,这个试验最后竟然大获成功。"
这些果树比从前矮小了许多,枝条虽然少了,却更为粗壮,充足的阳光不仅提升了果实品质,还能天然预防植物病害。53岁的山塔表示:"现在我看出来了,这确实有效。" 他总是精神抖擞,爱好并痴迷于修理一台生锈的老拖拉机,年轻时他正是用这台拖拉机种植南瓜和玉米。

科学修枝,提高芒果产量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由中国农业农村部派出的作物栽培专家赵增贤正是当初主导修剪果树的负责人,他听闻山塔的回忆后不禁笑道:"他一开始吓坏了,如今不仅完全信服,还主动帮助推广这项技术。"
2023年,赵增贤被选派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斯里兰卡实施的热带水果产业发展项目。该项目以香蕉、菠萝和芒果等具有本地种植优势的高价值水果为重点,着力提升果农收入水平。
在阿努拉德普勒郊外的农场里,赵增贤与山塔交谈时说道:"这里的农民都懂得如何把芒果树培育得高大粗壮。"如今,这片果园已成为一个示范中心,山塔的邻居们纷纷前来学习通过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推广的新技术。
赵增贤表示:"我向他们讲解并示范中国的剪枝技术,这与当地做法大不相同。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更多养分输送至果实。"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在气候干燥、人烟稀少的北中省,赵增贤已为数百名斯里兰卡果农进行了30多场实地示范。他推广的剪枝方法遵循分形原理,操作起来十分简单:通过人工修剪使每棵芒果树的树冠中空,并将每根枝条上的结果枝数量减半。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连续修剪重构果树形态,从树干约70厘米处开始,每处分枝点保留4条结果枝(而非当地常见的7条),以此打开树冠结构,显著提升果实生产率。最终目标是让每棵芒果树保留约87条结果枝,每条结果枝培育1-2个卵形芒果,单果重量最优可达500克以上。
矮化的芒果树更便于人工套袋和采摘果实。此外,树冠透光性增强有效抑制了入侵害虫的滋生机会,既降低了人力需求,又减少了农药成本。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山塔表示,虽然经过修剪的芒果树总产量略有下降,但净销售量却提升了50%。如今他收获的大部分都是特级果,而此前多数果实因个头太小或外形不达标,只能低价处理。
山塔坦言自己已成为这项新技术的忠实拥护者,并计划将修剪技术推广至果园的所有果树。他正在说服姐夫贾亚塞克拉在邻近农场采用同样方法,那里的芒果树虽然高达现有植株的三倍,但经济效益却微乎其微。
目前,贾亚塞克拉使用长竹竿敲落高处的果实,这种采收方式常导致果实因严重碰伤而腐烂或被迫当日加工成芒果酱。若采用矮化果树,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image.png

中国专家刘洋洋与果农讨论芒果树修剪问题。©粮农组织

菠萝产业的困境

专注于菠萝价值链研究的刘洋洋指出,在更南部的马坎杜拉和霍拉纳地区,热带气候带来特殊挑战,全年高温与两季集中降雨加剧了病虫害风险。

image.png

斯里兰卡果农在示范基地接受培训,学习由中国引进的种植方法与技术。©粮农组织

洪涝灾害也是导致大量农民弃种菠萝的主要原因。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刘洋洋及其团队证实,通过垫高垄台、创新覆膜等低成本田间管理技术,有助于缓解这一风险。
中国专家提出的菠萝种植改良方案还聚焦以下实用技术:优化灌溉系统、建设水肥一体化网络(实现昂贵肥料"减量增效"的使用效果),以及铺设地膜保持土壤墒情,从而减少高价农化产品的流失。
综合采取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除草作业的人力需求,这对当地种植多刺品种的菠萝田尤为重要。为生长期果实套袋,既能有效防止日灼伤害,又可更精准判断成熟度,从而产出更美味的果实。


image.png

果农为生长期的菠萝套袋。©粮农组织

尤为关键的是,斯里兰卡农民掌握了冠芽繁殖技术,这种能高效培育新种苗的方法,破解了当地菠萝种植户面临的核心成本难题。该技术使现有植物的种苗繁殖量增加两倍以上,精准契合了当地农户的一大需求。
资深菠萝种植户苏内斯·拉克马尔表示,得益于种苗数量的增加和新掌握的气候适应性技术,他种植的菠萝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达到每英亩20000株。
如今他信心十足,计划将租地规模扩大一倍,把产量提升到足以洽谈出口业务的水平。由于新技术大幅减少了对昂贵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他梦想着扩大规模,成为一名大型种植户。他表示:"我觉得自己的种植规模没有上限!"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就采收技术向农户提供指导。©粮农组织

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以北的马坎杜拉研发中心农业部主任达莎妮·埃兰吉卡·贾亚曼妮,通过该项目推广的低成本技术建立了一个示范菠萝农场,其产量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三倍。此外,果实品质更高且采收期集中,从而具备满足国外买家需求的大规模供应能力。
在与专家合作过程中,她创新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菠萝和香蕉的种苗繁育技术(当地称为"吸芽"),既能协调作物季节性生长,又能有效抑制病害传播。此外,她还牵头举办研讨会,培训了逾千名农户和学生。
她指出,尽管为首批参与者提供了启动资金支持,但这些前期投入最快可在一个种植季内回本,通常不超过三季。因此,对相关部门而言,提供助农贷款是比无偿赠款更为可行的做法。


image.png

农户们正在采收菠萝。©粮农组织

达莎妮表示:"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专家指导和科研人员间的深度协作。正是这种全天候的技术支持,使我们能针对当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正是项目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这位在菠萝组培领域拥有突破性创新的资深科学家表示,她计划将粮农组织项目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模式,以便区域研究中心学习借鉴。
她表示:"推广服务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能有效防止因技术应用不当而产生的误解。仅靠网络学习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

image.png

达莎妮向学员们讲解采收技术。©粮农组织

这种推广活动有时是自发进行的。参与该项目的农户们普遍反映,邻近农户会主动向他们请教更多技术知识。
西拉·维克拉马表示:"邻居们会隔着围墙问我为何采用密植技术,我就向他们讲解粮农组织项目。"她正努力把父母的一小块地从槟榔农场改造为以菠萝和香蕉为主的多作物种植园。她还提到,虽然项目提供的启动资金给了她很大帮助,但现在她已准备自筹资金扩大投入。

image.png

达莎妮正在检查采收后的菠萝。©粮农组织

长期效益

南南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可获得赠款资助,用于支付灌溉系统安装等前期投入成本,同时斯里兰卡农业部承担了一半的化肥费用。省级农业指导师班达拉·阿贝辛赫表示,这种支持在示范阶段至关重要,而一旦大规模推广,该模式"对资本需求相对较低",即使"没有公共资助也能让小农户受益"。阿贝辛赫一直协助粮农组织扩大该项目覆盖面,该项目的真正益处在于能力建设,通过学习新颖、简易且低成本的种植技术来提高产量。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山塔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我不想要免费物资或补贴,而是希望获得长期贷款。"只要能证明生产水平有所提升,获得银行贷款就会更容易。阿贝辛赫指出,政府的目标在于提高热带水果种植的生产水平,并非一定要优先发展芒果、菠萝或香蕉种植,使其超越辣椒、大豆及各类稻米等该地区其他核心作物。

他表示:"如果操作得当,农民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他还补充说,他的团队每年将开设50场培训课程,推广赵增贤介绍的修剪技术。

立足本土,走向全球


山塔、苏内斯以及斯里兰卡其他种植户真正期待的,是打开规模高达110亿美元的全球热带水果市场, 从而获得更高的售价。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山塔种植的TJC芒果品种因核小肉厚、果肉细腻多汁而广受欢迎,直接带动了近期对中东出口的大幅增长。尽管如此,包括干果在内的出口总量仅约430吨,尚不足全国产量的1%。

然而,要释放热带水果的巨大潜力,通过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改善斯里兰卡民众的生计,仅完成文字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挑战与本土采购、尤其是运输等问题相互交织,对于新鲜的热带水果而言,运输过程自始至终都需要格外谨慎。中国专家们传授了多项实用技术,比如将菠萝倒置装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磕碰。

image.png

将菠萝倒置装箱运输以减少磕碰。©粮农组织

然而,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即便是使用塑料箱这样的举措,也需要系统性的干预。这些塑料箱必须回收并运回需要的地方,同时批发市场也需要进行改造,摒弃使用塑料袋或在露天卡车和仓库堆放新鲜水果的习惯。

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钱达纳·瓦萨拉表示,逐步推进这项改革是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半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所最初于1976年在粮农组织的援助下成立,旨在改善该国稻米加工技术。

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一排排传统水稻品种的罐装样本,如今年轻的研究人员正专注于对使用品相欠佳的芒果制成的芒果酱和其他加工食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院内矗立着高达25米的参天芒果树,但这些树木仅作遮荫观赏之用,并不用于生产。

image.png

中国专家刘洋洋和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一起为制备菠萝蛋糕做准备。©粮农组织

钱达纳指出,该项目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了区域性宣传平台。贸易商和运输商等价值链参与者拒绝用塑料箱替代编织袋,将其视为额外成本,钱达纳研究了其背后的经济与现实考量。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钱达纳曾带领团队成员赴华参加考察培训。此行让他们认识到:斯里兰卡热带水果产业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像中国近几十年来面对庞大国内市场所做的那样,解决市场整合与效率提升等诸多挑战。

自那以后,他与赵增贤、刘洋洋携手当地同事开展了约80场"师资培训",并走访了数百位农户,向他们讲解那些当下即可实施、却能带来显著成效的小规模改良措施。

image.png

菠萝采收期日渐临近,中国农业专家李继锋与当地农户一起为菠萝套袋。©粮农组织

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是,在斯里兰卡,水果套袋材料、除草剂与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以及灌溉管道的价格相对较高。

项目专家组组长孙德权表示:"我发现所有农户都渴望尝试这些新技术,但与中国农户相比,他们往往难以在当地以合理价格获取所需物资,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

孙德权与当地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研发从水果套袋到混合肥料等一系列经济实惠的替代产品。他表示:“这里的农户拥有数百年的种植经验,十分在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也了解了当地水果品种。但仍有改进空间,这正是我们此行的意义。为期两年、完整经历两个生长周期的驻点工作,使我们的培训和示范农场建设更加深入,让农户真正掌握增产的方法。"

image.png

中国农业专家李继锋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支持。©粮农组织

这种深度接触意味着农民和技术专家在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时能够达成一致,这些方案既借鉴了中国经验,又符合斯里兰卡国情,从而使双方都能从中学习。刘洋洋表示:"每次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充分讨论直至解决,确保所有人都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式。"

知识转移

整个项目涵盖了斯里兰卡香蕉、芒果和菠萝产业的创新,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其内容包含以下关键领域:技术转让、精准农业、法定贸易规范、运输营销方法,以及良好农业实践的采用和推广。

山塔表示:"这种方法既惠及个体农户,又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image.png

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摆放着浸泡在糖浆中的菠萝块。©粮农组织

粮农组织驻斯里兰卡代表维姆伦德拉·沙兰指出,这项投资150万美元的南南合作项目具有"试点与概念验证"的双重属性。他表示,虽然采用套袋技术来防晒伤、促匀熟、防虫害"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中国专家连续多季驻守当地,实地应对挑战而非提供一次性指导。"农民们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力,一点就通。"


保持势头

赵增贤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刘洋洋则能用流利的僧伽罗语交流,每每见到"田畴鹭影伴耕牛"的诗意景象,总会泛起思乡之情。二人在斯里兰卡开展两年技术援助后现已回国。期间他们为1900余名农户及大批推广员、培训师和学生开展了数百场实操培训。
然而,自2024年底以来一直担任斯里兰卡农业、土地、畜牧和灌溉部长的库拉加马格·唐·拉康塔致力于确保南南合作项目能够延续并不断发展。拉康塔部长作风务实,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急剧崩溃后,他积极致力于推动实现复苏。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他注意到,过去许多发展项目最终“收效甚微”,因此他将工作重点放在重振斯里兰卡千百年来闻名于世的高价值农产品效益上。
他表示:"我们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必须着力提升产量、扩大出口。我国虽拥有丰富多样的水果资源,却始终未能有效保存这一多样性优势并将其呈现给世界……我们对实现这一目标抱有深切期待。"
各省的部长级官员正加强协作,确保农业领域取得切实且普惠的成果,让最贫困群体也能从中受益,并为人人享有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政府已建立成本分摊机制,通过补贴灌溉设备、塑料箱等农户所需的物资,推动项目成果规模化推广。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一线公职人员对此深表认同。达莎妮表示:"完成这些研究与田间试验后,我们对技术推广路径已十分明确,相信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成效。"她补充说:"中国专家在提振我们信心方面功不可没......如今我们更有底气,已准备好独自迎接未来挑战。"
刘洋洋走访过多家全球大型水果公司以了解市场需求,他指出:"斯里兰卡的小农户要实现热带水果规模化出口仍任重道远,但他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山塔说:"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要想致富,就得反季种植芒果'。"如今有了南南合作带来的全新低成本技术,他确信已找到了一条更可行的致富之路。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gPM3lBNi5Df20-yQWHDEw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中国热科院在香蕉根尖响应枯萎病侵染的转录调控网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助力斯里兰卡果农提效增产

  作者: 联合国粮农组织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09-18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斯里兰卡北部的芒果种植户山塔·迪萨纳亚克时常担心大象踩踏果园,但更令他恐惧的是,外国农业专家到来后,竟将他茂盛的果树修剪得稀稀落落。

他说:"这些外来专家一来,就把我所有的果树修剪成了矮桩子,只留下几片叶子,看起来都快死了。"但随即又补充说:"没想到,这个试验最后竟然大获成功。"
这些果树比从前矮小了许多,枝条虽然少了,却更为粗壮,充足的阳光不仅提升了果实品质,还能天然预防植物病害。53岁的山塔表示:"现在我看出来了,这确实有效。" 他总是精神抖擞,爱好并痴迷于修理一台生锈的老拖拉机,年轻时他正是用这台拖拉机种植南瓜和玉米。

科学修枝,提高芒果产量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由中国农业农村部派出的作物栽培专家赵增贤正是当初主导修剪果树的负责人,他听闻山塔的回忆后不禁笑道:"他一开始吓坏了,如今不仅完全信服,还主动帮助推广这项技术。"
2023年,赵增贤被选派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斯里兰卡实施的热带水果产业发展项目。该项目以香蕉、菠萝和芒果等具有本地种植优势的高价值水果为重点,着力提升果农收入水平。
在阿努拉德普勒郊外的农场里,赵增贤与山塔交谈时说道:"这里的农民都懂得如何把芒果树培育得高大粗壮。"如今,这片果园已成为一个示范中心,山塔的邻居们纷纷前来学习通过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推广的新技术。
赵增贤表示:"我向他们讲解并示范中国的剪枝技术,这与当地做法大不相同。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更多养分输送至果实。"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在气候干燥、人烟稀少的北中省,赵增贤已为数百名斯里兰卡果农进行了30多场实地示范。他推广的剪枝方法遵循分形原理,操作起来十分简单:通过人工修剪使每棵芒果树的树冠中空,并将每根枝条上的结果枝数量减半。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连续修剪重构果树形态,从树干约70厘米处开始,每处分枝点保留4条结果枝(而非当地常见的7条),以此打开树冠结构,显著提升果实生产率。最终目标是让每棵芒果树保留约87条结果枝,每条结果枝培育1-2个卵形芒果,单果重量最优可达500克以上。
矮化的芒果树更便于人工套袋和采摘果实。此外,树冠透光性增强有效抑制了入侵害虫的滋生机会,既降低了人力需求,又减少了农药成本。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进行果树修剪示范。©粮农组织

山塔表示,虽然经过修剪的芒果树总产量略有下降,但净销售量却提升了50%。如今他收获的大部分都是特级果,而此前多数果实因个头太小或外形不达标,只能低价处理。
山塔坦言自己已成为这项新技术的忠实拥护者,并计划将修剪技术推广至果园的所有果树。他正在说服姐夫贾亚塞克拉在邻近农场采用同样方法,那里的芒果树虽然高达现有植株的三倍,但经济效益却微乎其微。
目前,贾亚塞克拉使用长竹竿敲落高处的果实,这种采收方式常导致果实因严重碰伤而腐烂或被迫当日加工成芒果酱。若采用矮化果树,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image.png

中国专家刘洋洋与果农讨论芒果树修剪问题。©粮农组织

菠萝产业的困境

专注于菠萝价值链研究的刘洋洋指出,在更南部的马坎杜拉和霍拉纳地区,热带气候带来特殊挑战,全年高温与两季集中降雨加剧了病虫害风险。

image.png

斯里兰卡果农在示范基地接受培训,学习由中国引进的种植方法与技术。©粮农组织

洪涝灾害也是导致大量农民弃种菠萝的主要原因。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刘洋洋及其团队证实,通过垫高垄台、创新覆膜等低成本田间管理技术,有助于缓解这一风险。
中国专家提出的菠萝种植改良方案还聚焦以下实用技术:优化灌溉系统、建设水肥一体化网络(实现昂贵肥料"减量增效"的使用效果),以及铺设地膜保持土壤墒情,从而减少高价农化产品的流失。
综合采取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除草作业的人力需求,这对当地种植多刺品种的菠萝田尤为重要。为生长期果实套袋,既能有效防止日灼伤害,又可更精准判断成熟度,从而产出更美味的果实。


image.png

果农为生长期的菠萝套袋。©粮农组织

尤为关键的是,斯里兰卡农民掌握了冠芽繁殖技术,这种能高效培育新种苗的方法,破解了当地菠萝种植户面临的核心成本难题。该技术使现有植物的种苗繁殖量增加两倍以上,精准契合了当地农户的一大需求。
资深菠萝种植户苏内斯·拉克马尔表示,得益于种苗数量的增加和新掌握的气候适应性技术,他种植的菠萝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达到每英亩20000株。
如今他信心十足,计划将租地规模扩大一倍,把产量提升到足以洽谈出口业务的水平。由于新技术大幅减少了对昂贵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他梦想着扩大规模,成为一名大型种植户。他表示:"我觉得自己的种植规模没有上限!"

image.png

中国专家赵增贤就采收技术向农户提供指导。©粮农组织

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以北的马坎杜拉研发中心农业部主任达莎妮·埃兰吉卡·贾亚曼妮,通过该项目推广的低成本技术建立了一个示范菠萝农场,其产量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三倍。此外,果实品质更高且采收期集中,从而具备满足国外买家需求的大规模供应能力。
在与专家合作过程中,她创新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菠萝和香蕉的种苗繁育技术(当地称为"吸芽"),既能协调作物季节性生长,又能有效抑制病害传播。此外,她还牵头举办研讨会,培训了逾千名农户和学生。
她指出,尽管为首批参与者提供了启动资金支持,但这些前期投入最快可在一个种植季内回本,通常不超过三季。因此,对相关部门而言,提供助农贷款是比无偿赠款更为可行的做法。


image.png

农户们正在采收菠萝。©粮农组织

达莎妮表示:"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专家指导和科研人员间的深度协作。正是这种全天候的技术支持,使我们能针对当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正是项目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这位在菠萝组培领域拥有突破性创新的资深科学家表示,她计划将粮农组织项目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模式,以便区域研究中心学习借鉴。
她表示:"推广服务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能有效防止因技术应用不当而产生的误解。仅靠网络学习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

image.png

达莎妮向学员们讲解采收技术。©粮农组织

这种推广活动有时是自发进行的。参与该项目的农户们普遍反映,邻近农户会主动向他们请教更多技术知识。
西拉·维克拉马表示:"邻居们会隔着围墙问我为何采用密植技术,我就向他们讲解粮农组织项目。"她正努力把父母的一小块地从槟榔农场改造为以菠萝和香蕉为主的多作物种植园。她还提到,虽然项目提供的启动资金给了她很大帮助,但现在她已准备自筹资金扩大投入。

image.png

达莎妮正在检查采收后的菠萝。©粮农组织

长期效益

南南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可获得赠款资助,用于支付灌溉系统安装等前期投入成本,同时斯里兰卡农业部承担了一半的化肥费用。省级农业指导师班达拉·阿贝辛赫表示,这种支持在示范阶段至关重要,而一旦大规模推广,该模式"对资本需求相对较低",即使"没有公共资助也能让小农户受益"。阿贝辛赫一直协助粮农组织扩大该项目覆盖面,该项目的真正益处在于能力建设,通过学习新颖、简易且低成本的种植技术来提高产量。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山塔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我不想要免费物资或补贴,而是希望获得长期贷款。"只要能证明生产水平有所提升,获得银行贷款就会更容易。阿贝辛赫指出,政府的目标在于提高热带水果种植的生产水平,并非一定要优先发展芒果、菠萝或香蕉种植,使其超越辣椒、大豆及各类稻米等该地区其他核心作物。

他表示:"如果操作得当,农民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他还补充说,他的团队每年将开设50场培训课程,推广赵增贤介绍的修剪技术。

立足本土,走向全球


山塔、苏内斯以及斯里兰卡其他种植户真正期待的,是打开规模高达110亿美元的全球热带水果市场, 从而获得更高的售价。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山塔种植的TJC芒果品种因核小肉厚、果肉细腻多汁而广受欢迎,直接带动了近期对中东出口的大幅增长。尽管如此,包括干果在内的出口总量仅约430吨,尚不足全国产量的1%。

然而,要释放热带水果的巨大潜力,通过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改善斯里兰卡民众的生计,仅完成文字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挑战与本土采购、尤其是运输等问题相互交织,对于新鲜的热带水果而言,运输过程自始至终都需要格外谨慎。中国专家们传授了多项实用技术,比如将菠萝倒置装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磕碰。

image.png

将菠萝倒置装箱运输以减少磕碰。©粮农组织

然而,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即便是使用塑料箱这样的举措,也需要系统性的干预。这些塑料箱必须回收并运回需要的地方,同时批发市场也需要进行改造,摒弃使用塑料袋或在露天卡车和仓库堆放新鲜水果的习惯。

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钱达纳·瓦萨拉表示,逐步推进这项改革是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半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所最初于1976年在粮农组织的援助下成立,旨在改善该国稻米加工技术。

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一排排传统水稻品种的罐装样本,如今年轻的研究人员正专注于对使用品相欠佳的芒果制成的芒果酱和其他加工食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院内矗立着高达25米的参天芒果树,但这些树木仅作遮荫观赏之用,并不用于生产。

image.png

中国专家刘洋洋和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一起为制备菠萝蛋糕做准备。©粮农组织

钱达纳指出,该项目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了区域性宣传平台。贸易商和运输商等价值链参与者拒绝用塑料箱替代编织袋,将其视为额外成本,钱达纳研究了其背后的经济与现实考量。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钱达纳曾带领团队成员赴华参加考察培训。此行让他们认识到:斯里兰卡热带水果产业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像中国近几十年来面对庞大国内市场所做的那样,解决市场整合与效率提升等诸多挑战。

自那以后,他与赵增贤、刘洋洋携手当地同事开展了约80场"师资培训",并走访了数百位农户,向他们讲解那些当下即可实施、却能带来显著成效的小规模改良措施。

image.png

菠萝采收期日渐临近,中国农业专家李继锋与当地农户一起为菠萝套袋。©粮农组织

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是,在斯里兰卡,水果套袋材料、除草剂与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以及灌溉管道的价格相对较高。

项目专家组组长孙德权表示:"我发现所有农户都渴望尝试这些新技术,但与中国农户相比,他们往往难以在当地以合理价格获取所需物资,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

孙德权与当地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研发从水果套袋到混合肥料等一系列经济实惠的替代产品。他表示:“这里的农户拥有数百年的种植经验,十分在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也了解了当地水果品种。但仍有改进空间,这正是我们此行的意义。为期两年、完整经历两个生长周期的驻点工作,使我们的培训和示范农场建设更加深入,让农户真正掌握增产的方法。"

image.png

中国农业专家李继锋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支持。©粮农组织

这种深度接触意味着农民和技术专家在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时能够达成一致,这些方案既借鉴了中国经验,又符合斯里兰卡国情,从而使双方都能从中学习。刘洋洋表示:"每次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充分讨论直至解决,确保所有人都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式。"

知识转移

整个项目涵盖了斯里兰卡香蕉、芒果和菠萝产业的创新,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其内容包含以下关键领域:技术转让、精准农业、法定贸易规范、运输营销方法,以及良好农业实践的采用和推广。

山塔表示:"这种方法既惠及个体农户,又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image.png

斯里兰卡国家采后管理研究所摆放着浸泡在糖浆中的菠萝块。©粮农组织

粮农组织驻斯里兰卡代表维姆伦德拉·沙兰指出,这项投资150万美元的南南合作项目具有"试点与概念验证"的双重属性。他表示,虽然采用套袋技术来防晒伤、促匀熟、防虫害"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中国专家连续多季驻守当地,实地应对挑战而非提供一次性指导。"农民们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力,一点就通。"


保持势头

赵增贤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刘洋洋则能用流利的僧伽罗语交流,每每见到"田畴鹭影伴耕牛"的诗意景象,总会泛起思乡之情。二人在斯里兰卡开展两年技术援助后现已回国。期间他们为1900余名农户及大批推广员、培训师和学生开展了数百场实操培训。
然而,自2024年底以来一直担任斯里兰卡农业、土地、畜牧和灌溉部长的库拉加马格·唐·拉康塔致力于确保南南合作项目能够延续并不断发展。拉康塔部长作风务实,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急剧崩溃后,他积极致力于推动实现复苏。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他注意到,过去许多发展项目最终“收效甚微”,因此他将工作重点放在重振斯里兰卡千百年来闻名于世的高价值农产品效益上。
他表示:"我们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必须着力提升产量、扩大出口。我国虽拥有丰富多样的水果资源,却始终未能有效保存这一多样性优势并将其呈现给世界……我们对实现这一目标抱有深切期待。"
各省的部长级官员正加强协作,确保农业领域取得切实且普惠的成果,让最贫困群体也能从中受益,并为人人享有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政府已建立成本分摊机制,通过补贴灌溉设备、塑料箱等农户所需的物资,推动项目成果规模化推广。

image.png

科伦坡的农产品市场。©粮农组织

一线公职人员对此深表认同。达莎妮表示:"完成这些研究与田间试验后,我们对技术推广路径已十分明确,相信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成效。"她补充说:"中国专家在提振我们信心方面功不可没......如今我们更有底气,已准备好独自迎接未来挑战。"
刘洋洋走访过多家全球大型水果公司以了解市场需求,他指出:"斯里兰卡的小农户要实现热带水果规模化出口仍任重道远,但他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山塔说:"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要想致富,就得反季种植芒果'。"如今有了南南合作带来的全新低成本技术,他确信已找到了一条更可行的致富之路。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gPM3lBNi5Df20-yQWHDEw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