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农民日报整版】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全链变革——海南全产业链推动胡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5-10-21

image.png

《农民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3版整版

  

  ①胡椒宽窄行宜机化技术培训。


  ②海口市大坡镇连片种植的示范椒园。


  ③海南省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调研考察胡椒深加工基地建设情况。


  ④海南胡椒产业链带头人培训。


  ⑤海南赴玉林开展胡椒产销对接。


  ⑥胡椒连作低产椒园科学施肥技术培训。 资料图


  台风“麦德姆”过后,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的万亩胡椒园里,种植户陈泽球一大早就赶到地里,按照科研人员的高效施肥建议,忙着追肥保花。“近两年胡椒行情好,白胡椒价格在35元左右一斤,必须加强管护提高产量才能有好的收成。”陈泽球说。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全省种植面积约30万亩,产量3.7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近年来,通过机制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海南胡椒产业持续向好,已成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一粒粒小小的胡椒,正成为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政策驱动,机制创新推动协同发展


  胡椒产业在海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成为了东部地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然而,海南胡椒产业前些年“大而不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效益下降,产业发展受阻,部分产区甚至出现弃管丢荒现象。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胡椒产业发展,加大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政策赋能。从2022年开始,海南全面推行胡椒产业“链长制”,由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担任链长,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人为副链长,组成海南胡椒全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海南将胡椒列入《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作为重点培育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之一。2022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海南省胡椒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胡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提升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水平,加强“海南胡椒”品牌体系打造,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以“海南胡椒”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胡椒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些政策措施为胡椒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环境。近期,将印发《海南省胡椒全产业链发展三年(2025—2027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品牌引领、加工主导、科技支撑、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

  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胡椒产业链副链长刘云介绍,为推动胡椒全产业链发展,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专门成立了胡椒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厅领导牵头,相关处室、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建立定期会商和协调推进机制。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作用,统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具体实施中,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协同主产区市县重点推进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升级、品牌推广等关键环节,如对以胡椒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给予1000万元奖补,对胡椒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奖补1000万元等,有效引导了产业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

  在产业资金扶持下,海口通过创建大坡镇胡椒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大坡农产品集散地,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促进了胡椒品质的提升。

  目前,海南胡椒已发展成为年产值30多亿元、涉及10多万户农民生计的重要热作产业。刘云认为,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和政策赋能,海南成功打通了种植、加工、贸易、科技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多元协同发展格局。这种全产业链系统推进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科技支撑,种植与加工的绿色革命


  科技创新是海南胡椒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5月,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海南省胡椒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高效整合海南省内胡椒研究优势科技力量,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协同攻关,为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为海南胡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海南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启动“连作低产胡椒园土壤增碳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琼海和海口核心示范50亩,集成“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绿肥间作”技术模式,示范园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为全省30万亩连作椒园改造提供样板。

  文昌农民周昌琼采用了这种模式,他的胡椒园平均每株可产白胡椒4斤,单株最高达到10斤,是海南平均产量的两倍多。老周靠着种植胡椒,住进了3层“胡椒楼”,开上了“胡椒车”。

  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研发的“胡椒宽窄行宜机化种植技术”入选海南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行间距小,机械无法通行的问题。该技术采用垄内宽行、垄间窄行、主根朝向宽行的诱根宜机化种植模式。一垄种植两行胡椒,垄面宽5米,垄内胡椒株行距为2米×3米,垄内胡椒距垄边1米;而垄间为窄行,行距为2米。这种设计在不减少单位面积胡椒株数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热科院香饮所胡椒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峰称,宽窄行宜机化种植技术有效解决了胡椒生产成本高导致“有人种、无人管”以及由此造成的土壤质量退化、产量下降等突出问题,该技术促进胡椒从高成本、低效率传统耕作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机械化耕作方式转变。

  在胡椒初加工环节,海南正全面推动绿色转型,传统“静水浸泡+手工搓皮”生产白胡椒的加工方式正逐步被机械化脱皮技术取代。长期以来,海南胡椒初加工主要采取传统水浸法,通过净水浸泡、手搓脱皮脱胶,需要浸泡6至10天。不仅浸泡时间长,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异味严重影响胡椒品质。

  在文昌,多家新型环保胡椒加工厂陆续落地投产,实现了鲜胡椒快速高效脱粒、熟化、脱皮、脱胶、脱水烘干。加工周期大幅缩短,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减少了微生物滋生风险,实现了胡椒品质和价格双提升。

  “要让椒农从繁重的泡水加工中解放出来,只负责种植和采摘。”海南星汇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直言,通过加工技术革新生产出优质高效的胡椒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


产品创新,从调味料到时尚单品


  海南胡椒产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创新。胡椒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调味料,而是发展成为涵盖食品、保健品甚至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在2024年海南“冬交会”上,胡椒小麦精酿啤酒、胡椒芝麻薄饼、胡椒香水、胡椒精油皂等创新产品引起了不少观展者的兴趣。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研制的“胡椒香礼”系列新品尤其引人注目,这些产品打破了消费者对胡椒只能作为调味料的固有认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一位北京参展商在试用后表示:“胡椒香氛,头一回看到,闻起来很特别,让人很难忘。”

  作为海南胡椒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海垦热作产业集团将胡椒叶、藤、根以及胡椒碎等副产品,创新研发成市场热销的胡椒足浴包,不仅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还一年卖出了上百万元;改变传统干胡椒产品形态,开发的爽口腌制鲜脆胡椒,吃出爆珠的感觉,当年就卖出了35万瓶。海垦热作产业集团提出“推农向食”产品创新逻辑,把胡椒当作食品,消耗量从以月度量向以天度量转变。

  如今,海垦热作产业集团不仅生产胡椒粉、胡椒饼干、胡椒根、腌渍鲜胡椒等产品,还计划投入6000万元改造升级设施设备,生产冻干青胡椒,提取胡椒碱等高附加值产品,将胡椒加工产能从每年4000至6000吨提高到3万吨。

  品牌建设是海南胡椒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海南以“海南胡椒”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着力打造“大坡胡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4年,“大坡胡椒”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认证后,“大坡胡椒”的市场收购价同比上涨15%,部分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刘云介绍,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培育“昌农”“飘仙”“阿雀”等一批企业胡椒产品品牌。这些品牌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

  2023年,海口首次将“大坡胡椒”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海外,实现胡椒出口1000吨。2024年7月,首批9000瓶“大坡胡椒”发往新加坡。


人才培育,构建全链条培训体系


  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才。为了全面推动海南胡椒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胡椒产业人才培训体系,着力打造“琼北椒农”培训品牌,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报送的“产业融合育‘椒’才 绩效双升助增收”培训案例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

  在科学生产管理方面,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开展的“胡椒连作低产园土壤增效技术培训观摩会”相继在琼海市大路示范基地、海口市东昌农场两地举办。通过“理论授课与田间实训相结合”的双重教学模式,成功地为百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解决方案,破解了连作障碍困局。

  在产品营销管理方面,2025年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海南胡椒产业链带头人培训班”,来自海南胡椒主产区的54名产业带头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了杭州在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方面的先进示范点。

  来自海口市琼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学员梁振强说:“这次培训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农业的无限可能。特别是未来农场的智能监测系统,对我们提升胡椒种植精准化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海南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在杭州、广西玉林举办两场海南胡椒专场招商推介会,对接调味品、预制菜、茶饮连锁等下游企业38家,现场签约意向金额1.2亿元。

  在联农带农方面,海南还创新了“胡椒银行”模式,解决农户储存和销售问题。海垦热作产业集团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发起建立了“昌农胡椒银行”,种植户可申请将胡椒原料寄存到“胡椒银行”,再择机交托胡椒公司卖出。这种模式既解决农户存储胡椒的燃眉之急,又解决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东昌胡椒有限公司已吸引约300户椒农存储胡椒,为农户种植、管理胡椒提供资金支持,最高可以达到胡椒价值的50%。

  “海南胡椒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刘云坚信,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南椒农正因胡椒产业走向富裕之路。同时,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胡椒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海南将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海南自贸港政策叠加优势,邀请国内外胡椒加工和贸易巨头布局海南。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21/20251021_3/nmrb_20251021_13135_3_1980395485681258526.html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中国热科院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技术认可表彰
  • 中国热科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太极拳交流比赛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整版】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全链变革——海南全产业链推动胡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农民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10-2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image.png

《农民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3版整版

  

  ①胡椒宽窄行宜机化技术培训。


  ②海口市大坡镇连片种植的示范椒园。


  ③海南省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调研考察胡椒深加工基地建设情况。


  ④海南胡椒产业链带头人培训。


  ⑤海南赴玉林开展胡椒产销对接。


  ⑥胡椒连作低产椒园科学施肥技术培训。 资料图


  台风“麦德姆”过后,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的万亩胡椒园里,种植户陈泽球一大早就赶到地里,按照科研人员的高效施肥建议,忙着追肥保花。“近两年胡椒行情好,白胡椒价格在35元左右一斤,必须加强管护提高产量才能有好的收成。”陈泽球说。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全省种植面积约30万亩,产量3.7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近年来,通过机制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海南胡椒产业持续向好,已成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一粒粒小小的胡椒,正成为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政策驱动,机制创新推动协同发展


  胡椒产业在海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成为了东部地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然而,海南胡椒产业前些年“大而不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效益下降,产业发展受阻,部分产区甚至出现弃管丢荒现象。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胡椒产业发展,加大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政策赋能。从2022年开始,海南全面推行胡椒产业“链长制”,由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担任链长,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人为副链长,组成海南胡椒全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海南将胡椒列入《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作为重点培育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之一。2022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海南省胡椒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胡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提升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水平,加强“海南胡椒”品牌体系打造,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以“海南胡椒”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胡椒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些政策措施为胡椒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环境。近期,将印发《海南省胡椒全产业链发展三年(2025—2027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品牌引领、加工主导、科技支撑、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

  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胡椒产业链副链长刘云介绍,为推动胡椒全产业链发展,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专门成立了胡椒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厅领导牵头,相关处室、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建立定期会商和协调推进机制。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作用,统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具体实施中,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协同主产区市县重点推进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升级、品牌推广等关键环节,如对以胡椒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给予1000万元奖补,对胡椒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奖补1000万元等,有效引导了产业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

  在产业资金扶持下,海口通过创建大坡镇胡椒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大坡农产品集散地,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促进了胡椒品质的提升。

  目前,海南胡椒已发展成为年产值30多亿元、涉及10多万户农民生计的重要热作产业。刘云认为,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和政策赋能,海南成功打通了种植、加工、贸易、科技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多元协同发展格局。这种全产业链系统推进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科技支撑,种植与加工的绿色革命


  科技创新是海南胡椒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5月,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海南省胡椒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高效整合海南省内胡椒研究优势科技力量,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协同攻关,为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为海南胡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海南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启动“连作低产胡椒园土壤增碳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琼海和海口核心示范50亩,集成“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绿肥间作”技术模式,示范园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为全省30万亩连作椒园改造提供样板。

  文昌农民周昌琼采用了这种模式,他的胡椒园平均每株可产白胡椒4斤,单株最高达到10斤,是海南平均产量的两倍多。老周靠着种植胡椒,住进了3层“胡椒楼”,开上了“胡椒车”。

  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研发的“胡椒宽窄行宜机化种植技术”入选海南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行间距小,机械无法通行的问题。该技术采用垄内宽行、垄间窄行、主根朝向宽行的诱根宜机化种植模式。一垄种植两行胡椒,垄面宽5米,垄内胡椒株行距为2米×3米,垄内胡椒距垄边1米;而垄间为窄行,行距为2米。这种设计在不减少单位面积胡椒株数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热科院香饮所胡椒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峰称,宽窄行宜机化种植技术有效解决了胡椒生产成本高导致“有人种、无人管”以及由此造成的土壤质量退化、产量下降等突出问题,该技术促进胡椒从高成本、低效率传统耕作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机械化耕作方式转变。

  在胡椒初加工环节,海南正全面推动绿色转型,传统“静水浸泡+手工搓皮”生产白胡椒的加工方式正逐步被机械化脱皮技术取代。长期以来,海南胡椒初加工主要采取传统水浸法,通过净水浸泡、手搓脱皮脱胶,需要浸泡6至10天。不仅浸泡时间长,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异味严重影响胡椒品质。

  在文昌,多家新型环保胡椒加工厂陆续落地投产,实现了鲜胡椒快速高效脱粒、熟化、脱皮、脱胶、脱水烘干。加工周期大幅缩短,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减少了微生物滋生风险,实现了胡椒品质和价格双提升。

  “要让椒农从繁重的泡水加工中解放出来,只负责种植和采摘。”海南星汇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直言,通过加工技术革新生产出优质高效的胡椒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


产品创新,从调味料到时尚单品


  海南胡椒产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创新。胡椒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调味料,而是发展成为涵盖食品、保健品甚至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在2024年海南“冬交会”上,胡椒小麦精酿啤酒、胡椒芝麻薄饼、胡椒香水、胡椒精油皂等创新产品引起了不少观展者的兴趣。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研制的“胡椒香礼”系列新品尤其引人注目,这些产品打破了消费者对胡椒只能作为调味料的固有认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一位北京参展商在试用后表示:“胡椒香氛,头一回看到,闻起来很特别,让人很难忘。”

  作为海南胡椒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海垦热作产业集团将胡椒叶、藤、根以及胡椒碎等副产品,创新研发成市场热销的胡椒足浴包,不仅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还一年卖出了上百万元;改变传统干胡椒产品形态,开发的爽口腌制鲜脆胡椒,吃出爆珠的感觉,当年就卖出了35万瓶。海垦热作产业集团提出“推农向食”产品创新逻辑,把胡椒当作食品,消耗量从以月度量向以天度量转变。

  如今,海垦热作产业集团不仅生产胡椒粉、胡椒饼干、胡椒根、腌渍鲜胡椒等产品,还计划投入6000万元改造升级设施设备,生产冻干青胡椒,提取胡椒碱等高附加值产品,将胡椒加工产能从每年4000至6000吨提高到3万吨。

  品牌建设是海南胡椒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海南以“海南胡椒”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着力打造“大坡胡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4年,“大坡胡椒”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认证后,“大坡胡椒”的市场收购价同比上涨15%,部分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刘云介绍,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培育“昌农”“飘仙”“阿雀”等一批企业胡椒产品品牌。这些品牌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

  2023年,海口首次将“大坡胡椒”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海外,实现胡椒出口1000吨。2024年7月,首批9000瓶“大坡胡椒”发往新加坡。


人才培育,构建全链条培训体系


  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才。为了全面推动海南胡椒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胡椒产业人才培训体系,着力打造“琼北椒农”培训品牌,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报送的“产业融合育‘椒’才 绩效双升助增收”培训案例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

  在科学生产管理方面,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开展的“胡椒连作低产园土壤增效技术培训观摩会”相继在琼海市大路示范基地、海口市东昌农场两地举办。通过“理论授课与田间实训相结合”的双重教学模式,成功地为百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解决方案,破解了连作障碍困局。

  在产品营销管理方面,2025年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海南胡椒产业链带头人培训班”,来自海南胡椒主产区的54名产业带头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了杭州在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方面的先进示范点。

  来自海口市琼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学员梁振强说:“这次培训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农业的无限可能。特别是未来农场的智能监测系统,对我们提升胡椒种植精准化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海南胡椒产业链管理办公室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在杭州、广西玉林举办两场海南胡椒专场招商推介会,对接调味品、预制菜、茶饮连锁等下游企业38家,现场签约意向金额1.2亿元。

  在联农带农方面,海南还创新了“胡椒银行”模式,解决农户储存和销售问题。海垦热作产业集团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发起建立了“昌农胡椒银行”,种植户可申请将胡椒原料寄存到“胡椒银行”,再择机交托胡椒公司卖出。这种模式既解决农户存储胡椒的燃眉之急,又解决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东昌胡椒有限公司已吸引约300户椒农存储胡椒,为农户种植、管理胡椒提供资金支持,最高可以达到胡椒价值的50%。

  “海南胡椒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刘云坚信,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南椒农正因胡椒产业走向富裕之路。同时,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胡椒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海南将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海南自贸港政策叠加优势,邀请国内外胡椒加工和贸易巨头布局海南。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21/20251021_3/nmrb_20251021_13135_3_1980395485681258526.html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