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5月,海南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启动“一所对一县”行动计划,以科技之力精准对接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三年来,一批科技示范村蓬勃兴起,特色产业落地生根,农民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专家驻点指导、技术精准帮扶、产业瓶颈突破……这场科技与农业的“双向奔赴”,正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口、文昌、万宁、三亚、琼中、白沙等地,深入探访科技助农的生动实践,记录热带农业科技如何在大地上书写振兴答卷。敬请关注。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易帆
近日,在白沙元门乡南训村连片的橡胶林下,成排的白色菌菇棚尤为抢眼。棚内,成片的猪肚菌、鸡枞菌刚从土壤里冒出头来,“再过几天这一茬菌菇就可以采收上市了,现在菌菇的价格很好,鸡枞菌的田头价达13-15元。”南训村干部王梅说。
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务工。易帆 摄
橡胶树干上已经安装好了自动割胶机,胶农通过手机“一键启动”就可以托管割胶工作,再不用起早贪黑来割胶。
郑定华(右)与农户察看林下粽叶、广地龙的种养情况。易帆 摄
南训村以传统橡胶为支柱,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中国热科院“一所对一县”行动计划开展以来,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专家深入白沙元门乡,依托橡胶林下广阔的土地空间开发林下经济,增加胶农收入。今年以来,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联合南训村打造天然橡胶综合效益提升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示范,通过种苗设备发放、技术示范培训带动村民发展。
橡胶书上安装的电动割胶刀。易帆 摄
“我们示范了林下种植菌菇,还在林下种植粽叶、南药等多种经济作物,按短、中、长期发展思路示范种植林下作物。”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郑定华说道,依托橡胶主业,科研团队科学搭配试点示范短期的林下菌菇20亩、广地龙养殖5亩,中期的林下益智80亩、粽叶5亩,并为村集体配套了中长期的电动割胶、标准化胶园建设等新技术,促进胶园提质增效,带动村民就近务工。
王梅说,益智苗前不久已经被种在橡胶林下,“益智要3年才能采收上市,在益智的生长期,菌菇、广地龙可实现收益。”他们希望通过多种作物的规划种植,让农户实现风险分摊,提高收益。
郑定华(左)与农户察看菌菇生长情况。易帆 摄
当前,林下草菇、黑皮鸡枞等已投产,初步收益近3万元。郑定华说,预计该项目今年将为村里提供 650个以上劳务工量、务工收入超10万元,还将通过项目引进第三方菌菇公司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