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详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王东桃、谢恩高:我们让祖国的剑麻产量提升了5倍
作者: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9-12-20

DSC_9452-南亚所建所65周年交流活动授予王东桃、谢恩高“突出贡献奖”.jpg

 南亚所在建所65周年交流活动上授予王东桃、谢恩高“突出贡献奖”    冯文星 摄

      我叫王东桃,快90岁了,我与丈夫谢恩高都是广东平和县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是大学同学,1956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共同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我们一直从事剑麻研究工作,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做一些剑麻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可以说,我们夫妻二人,一辈子没与剑麻分开过。


  我职业大部分成绩是在粤西试验站取得的,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南亚所)。我们研究的领域十分小众,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是祖国非常需要的。


  30多年来,我与丈夫谢恩高先后担任了国家多项剑麻研究重大课题,致力于我国剑麻的丰产及抗病两个研究方向。这一辈子,最让我们感觉有价值的成果是将我国剑麻产量提升了5倍。


     初相识 海南岛上考察剑麻


  剑麻是一种热带作物,它的硬质纤维质地坚韧耐磨,耐盐碱,用来做船上的缆绳,即使长期浸泡在海水中,也不会被腐蚀。它被广泛应用在运输、渔业、石油、冶金等多种行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63年前,我们刚走出校门,发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非常需要这种纤维,然而我国种植面积太小,种植技术落后,剑麻几乎无人研究,需要向外国高价进口这种纤维。我与丈夫决定,“既然没有人研究,我们上,靠自己解决难题!”就这样,我们一头扎进剑麻科研中。


  那个年月,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极少,连一些基础数据都要从零开始。在大田搞科研跟农民种地一样,是极辛苦的。然而,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甚至连自己的试验田都没有,那份苦就更重了。


  我们当时在广州工作,想了解剑麻,只能往当时我国剑麻主产地海南岛跑。


  那时候,海南岛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很多人都忙不迭地躲开。我与丈夫有强烈的研究愿望,关注点在剑麻身上,说实话,当年对这份苦并没有太多感受。


  毕业当年,我们就踏上海南岛,环岛搞调研。与其说是出差,不如说是扎根,我们一整年、一整年在岛上的剑麻种植地考察,做实地调查。海南岛上,我们走遍了剑麻种植地,住在农场窝棚里是常事。


  1960至1962年,由我负责“两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剑麻生产,试验基地设计规划,单独担任龙舌兰麻选育种的课题任务,建立了品种园,进行品种特性观察,产量及质量鉴定。后在,我们设计布置了剑麻株行距,间作试验,提出双行密植的增产效果,对制定剑麻种植的技术措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久后,我与丈夫一起被调至粤西试验站,也就是现在的南亚所工作,我们有了自己的剑麻试验基地。接下来的10年,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剑麻丰产、控病两个方向。

  1998年谢恩高对年轻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冯文星 摄.jpg

  对年轻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      冯文星 摄

       选良品    为国家选定剑麻当家品种


       1963年,“两院”图书馆刚刚购回英国人洛克著的《剑麻》一书。在那个年代,想阅读国外最新科研专著,很不容易。我与丈夫倍加珍惜,如饥似渴地阅读。


  单纯的纸上谈兵,我们还是有了重大发现——坦桑尼亚的一个剑麻品种适宜在中国种植。它最大的优点是丰产,我们将其命名为H·11648。


  后来,由我来拟写引种H·11648的报告书,层层上报至当时的农垦部。很快,得到部里的支持,该品种于1963年引进,并由我们的团队负责试种。

  在“两院”取得试种资格的同时,我们又在海南的一些农场布置该品种的区域性试验。


  多年试种及生产实践证明,H·11648具有优异的丰产性,比当时我国的剑麻亩产量提高了5倍,经济效益显著增长。这一品种,后来成为我国剑麻的当家品种。


  这一科研成果,于1984年获“两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且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5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引种H·11648新品种,并非一帆风顺,该产品在坦桑尼亚就携带着严重的斑马纹病,经常对该国的剑麻予以毁灭性打击。用谢恩高的话说,“这个病害,在手里被咔嚓掉了。”我们非常有效地抑制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大。


  直到今天,H·11648品种现在仍在种植。

谢恩高周文钊当年在进行剑麻育种授粉-冯文星 摄.jpg

      当年在剑麻基地工作情景

       育良种 “粤西114”超越国外引种产品


  我与丈夫带着团队,经过10年的研究,将我国的剑麻产量提到一个新高度,即丰产又控病,取得了重大成果。


  龙舌兰麻全世界有250多种,我从1971年起一直负责龙舌兰麻的选育种工作,从42个杂交组合中,筛序出三个较好的组合,有希望的品系15个,我们精心培育比H·11648更抗病的品种。


  搞科研的同时,为了培训剑麻技术队伍,我们撰写了一批剑麻论文。谢恩高毕生从事剑麻育种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的论文《发明创造剑麻快速繁殖方法》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是《龙舌兰麻杂种11648的引种试种的研究》课题的主要完成者,课题负责人;他同时担任《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与示范推广》课题的主要完成者、课题负责人,是此课题报告执笔人之一。


  80年代末,我们在专业性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关于剑麻的专著。直到今天,我国农业学院关于剑麻的教材,依然在使用我们主编的各类专著。


  那个时候,我与丈夫将剑麻的生产,研究,教学结合在一起,连续数年编写剑麻讲义,长期授课,还从事技术服务及相关咨询工作。


  后来,我们对剑麻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也投入大量的精力,据我们判定,全球具有经济价值的剑麻约50多种。


  1988年上半年,我与丈夫提出缩短剑麻育种年限研究,并提出培育剑麻优良品种及推广程序的初步意见。


  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剑麻品种,建立种质资源库。我们设立的“龙舌兰麻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课题属于部级重点课题,我为课题第一负责人。

 

       不久,我们选育出剑麻新品种“粤西114号”。这是通过杂交进行系统筛选得出的,产量比H·11648提高16%。30多年前已在广东、广西、福建垦区剑麻生产上进行推广种植,获显著经济效益。我记得当时广东金星农场推广种植后,年收入达到了103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1993年,我与丈夫共同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国庆前夕,我还得到了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


  我们俩已至耄耋之年,与剑麻打了一辈子交道,拿了很多国家级的大奖,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它们了。我们家里,从来不养花,只养龙舌兰科的家庭观赏植物,虎尾兰之类的植物占据了家中阳台。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整理剑麻的相关资料,我们想为年轻人做些工作,把我们毕生的成果传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做下去。


  我们现在定居在广州,已经很多年没回过海南了,多希望有机会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山林田野里,有我们的足迹与汗水,有青春与怀念。


  一晃60多年过去了,海南永远是我们的科研起点,我们永远怀念那段与海南朝夕相处的激情岁月。


  讲述人:王东桃、谢高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讲述时间:12月11日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 中国热科院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院所动态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王东桃、谢恩高:我们让祖国的剑麻产量提升了5倍

  作者: 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9-12-20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DSC_9452-南亚所建所65周年交流活动授予王东桃、谢恩高“突出贡献奖”.jpg

 南亚所在建所65周年交流活动上授予王东桃、谢恩高“突出贡献奖”    冯文星 摄

      我叫王东桃,快90岁了,我与丈夫谢恩高都是广东平和县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是大学同学,1956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共同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我们一直从事剑麻研究工作,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做一些剑麻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可以说,我们夫妻二人,一辈子没与剑麻分开过。


  我职业大部分成绩是在粤西试验站取得的,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南亚所)。我们研究的领域十分小众,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是祖国非常需要的。


  30多年来,我与丈夫谢恩高先后担任了国家多项剑麻研究重大课题,致力于我国剑麻的丰产及抗病两个研究方向。这一辈子,最让我们感觉有价值的成果是将我国剑麻产量提升了5倍。


     初相识 海南岛上考察剑麻


  剑麻是一种热带作物,它的硬质纤维质地坚韧耐磨,耐盐碱,用来做船上的缆绳,即使长期浸泡在海水中,也不会被腐蚀。它被广泛应用在运输、渔业、石油、冶金等多种行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63年前,我们刚走出校门,发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非常需要这种纤维,然而我国种植面积太小,种植技术落后,剑麻几乎无人研究,需要向外国高价进口这种纤维。我与丈夫决定,“既然没有人研究,我们上,靠自己解决难题!”就这样,我们一头扎进剑麻科研中。


  那个年月,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极少,连一些基础数据都要从零开始。在大田搞科研跟农民种地一样,是极辛苦的。然而,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甚至连自己的试验田都没有,那份苦就更重了。


  我们当时在广州工作,想了解剑麻,只能往当时我国剑麻主产地海南岛跑。


  那时候,海南岛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很多人都忙不迭地躲开。我与丈夫有强烈的研究愿望,关注点在剑麻身上,说实话,当年对这份苦并没有太多感受。


  毕业当年,我们就踏上海南岛,环岛搞调研。与其说是出差,不如说是扎根,我们一整年、一整年在岛上的剑麻种植地考察,做实地调查。海南岛上,我们走遍了剑麻种植地,住在农场窝棚里是常事。


  1960至1962年,由我负责“两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剑麻生产,试验基地设计规划,单独担任龙舌兰麻选育种的课题任务,建立了品种园,进行品种特性观察,产量及质量鉴定。后在,我们设计布置了剑麻株行距,间作试验,提出双行密植的增产效果,对制定剑麻种植的技术措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久后,我与丈夫一起被调至粤西试验站,也就是现在的南亚所工作,我们有了自己的剑麻试验基地。接下来的10年,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剑麻丰产、控病两个方向。

  1998年谢恩高对年轻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冯文星 摄.jpg

  对年轻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      冯文星 摄

       选良品    为国家选定剑麻当家品种


       1963年,“两院”图书馆刚刚购回英国人洛克著的《剑麻》一书。在那个年代,想阅读国外最新科研专著,很不容易。我与丈夫倍加珍惜,如饥似渴地阅读。


  单纯的纸上谈兵,我们还是有了重大发现——坦桑尼亚的一个剑麻品种适宜在中国种植。它最大的优点是丰产,我们将其命名为H·11648。


  后来,由我来拟写引种H·11648的报告书,层层上报至当时的农垦部。很快,得到部里的支持,该品种于1963年引进,并由我们的团队负责试种。

  在“两院”取得试种资格的同时,我们又在海南的一些农场布置该品种的区域性试验。


  多年试种及生产实践证明,H·11648具有优异的丰产性,比当时我国的剑麻亩产量提高了5倍,经济效益显著增长。这一品种,后来成为我国剑麻的当家品种。


  这一科研成果,于1984年获“两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且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5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引种H·11648新品种,并非一帆风顺,该产品在坦桑尼亚就携带着严重的斑马纹病,经常对该国的剑麻予以毁灭性打击。用谢恩高的话说,“这个病害,在手里被咔嚓掉了。”我们非常有效地抑制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大。


  直到今天,H·11648品种现在仍在种植。

谢恩高周文钊当年在进行剑麻育种授粉-冯文星 摄.jpg

      当年在剑麻基地工作情景

       育良种 “粤西114”超越国外引种产品


  我与丈夫带着团队,经过10年的研究,将我国的剑麻产量提到一个新高度,即丰产又控病,取得了重大成果。


  龙舌兰麻全世界有250多种,我从1971年起一直负责龙舌兰麻的选育种工作,从42个杂交组合中,筛序出三个较好的组合,有希望的品系15个,我们精心培育比H·11648更抗病的品种。


  搞科研的同时,为了培训剑麻技术队伍,我们撰写了一批剑麻论文。谢恩高毕生从事剑麻育种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的论文《发明创造剑麻快速繁殖方法》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是《龙舌兰麻杂种11648的引种试种的研究》课题的主要完成者,课题负责人;他同时担任《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与示范推广》课题的主要完成者、课题负责人,是此课题报告执笔人之一。


  80年代末,我们在专业性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关于剑麻的专著。直到今天,我国农业学院关于剑麻的教材,依然在使用我们主编的各类专著。


  那个时候,我与丈夫将剑麻的生产,研究,教学结合在一起,连续数年编写剑麻讲义,长期授课,还从事技术服务及相关咨询工作。


  后来,我们对剑麻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也投入大量的精力,据我们判定,全球具有经济价值的剑麻约50多种。


  1988年上半年,我与丈夫提出缩短剑麻育种年限研究,并提出培育剑麻优良品种及推广程序的初步意见。


  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剑麻品种,建立种质资源库。我们设立的“龙舌兰麻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课题属于部级重点课题,我为课题第一负责人。

 

       不久,我们选育出剑麻新品种“粤西114号”。这是通过杂交进行系统筛选得出的,产量比H·11648提高16%。30多年前已在广东、广西、福建垦区剑麻生产上进行推广种植,获显著经济效益。我记得当时广东金星农场推广种植后,年收入达到了103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1993年,我与丈夫共同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国庆前夕,我还得到了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


  我们俩已至耄耋之年,与剑麻打了一辈子交道,拿了很多国家级的大奖,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它们了。我们家里,从来不养花,只养龙舌兰科的家庭观赏植物,虎尾兰之类的植物占据了家中阳台。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整理剑麻的相关资料,我们想为年轻人做些工作,把我们毕生的成果传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做下去。


  我们现在定居在广州,已经很多年没回过海南了,多希望有机会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山林田野里,有我们的足迹与汗水,有青春与怀念。


  一晃60多年过去了,海南永远是我们的科研起点,我们永远怀念那段与海南朝夕相处的激情岁月。


  讲述人:王东桃、谢高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讲述时间:12月11日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