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加工所5个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了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会议验收。
许逵副研究员主持的“活化改性煤矸石粉用于补强天然橡胶性能及机理研究”项目以煤矸石作原料,通过超细粉碎、活化处理和表面改性等处理制成一种新型的橡胶补强填充剂。项目组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化学组成、含量、存在形态、活化处理工艺、表面改性剂类型及用量等对煤矸石粉结构的影响。并以煤矸石粉作为补强填充剂用于天然橡胶的补强,研究了煤矸石粉组成、结构、处理工艺对天然橡胶混炼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力学性能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对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吕明哲助理研究员主持的“天然橡胶低温硫化技术研究”项目,以相对固定的预硫化轮胎翻新用粘合缓冲胶基体配比(天然橡胶:顺丁橡胶=70:30)、硫化助剂用量的配方,筛选出合适的硫化促进剂体系,通过试验得到一种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快速硫化的轮胎翻新用缓冲胶配方及其制备方法。该项目探讨了天然橡胶及其复合材料在较低温下如何进行有效硫化的基础研究,实现在比行业普遍采用的硫化温度(115-120℃)较低的温度区域下硫化,达到硫化工艺与缓冲胶性能基本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
丁丽助理研究员主持的“微生物凝固天然橡胶的生物防臭研究“项目结合了当前的微生物凝固天然胶乳技术和现行的生物除臭技术,进行了微生物除臭菌种的筛选以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该菌株应用于天然胶乳生物凝固工艺中的凝固效果和除臭效果对照分析;完成了使用除臭菌株的生胶与常规自然凝固、酸凝固和生物凝固的生胶的性能对比测试,以及筛选菌株与部分市售除臭液的对比测试。研究表明,参与生物凝固的防臭剂对鲜胶乳的凝固效果影响不大,但能有效降低橡胶湿凝块在贮存期间释放的3-甲基吲哚、苯酚、L-柠檬烯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减轻橡胶湿胶块发臭的现象。各种测试表明添加除臭菌株对橡胶质量没有不利影响。
韩志萍助理研究员主持的“介孔二氧化硅固定菠萝蛋白酶的研究”项目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硅制备成介孔材料,并用其固定、包埋菠萝酶,提高了菠萝酶的贮藏稳定性及重复使用性。
魏晓奕副研究员主持的“pH响应型甘蔗渣纤维胶束均相合成研究”项目,针对甘蔗渣废弃物利用问题,通过微波辅助自由基引发反应,在均相体系下对甘蔗渣纤维素表面改性,继而进行功能高分子接枝共聚,制备出具有pH响应的智能材料。该研究结果对甘蔗渣利用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