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详细
生物所在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研究方面 发表研究综述
作者:生物所·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4-01-26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吴期滨团队发表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研究方面的综述文章。该文章聚焦我国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的原则、策略和前景,以适宜机械化收获甘蔗品种的理想株型为切入点,从“机械化生产对甘蔗品种的要求”、“适宜机械化甘蔗新品种的选育策略”和“中国适应机械化甘蔗品种的筛选及品种多系布局”三个视角,简要论述了如何以开启中国甘蔗机械化为契机,助推甘蔗产业的良性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甘蔗育种的转型及甘蔗产业现代化。


糖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中国,来自甘蔗的食糖约占食糖总产量的85%。机械“花”持续不开,劳动力成本高企和比较竞争优势消失趋势下,甜蜜的事业必将饱含苦涩,因此机械化是推动甘蔗产业发展的“花朵”。俗话说“有花就有蜜”。然而,鉴于土地资源、技术、设备、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甘蔗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还没有使该系统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也难以通过农业机械和农艺实践的结合达到理想的产量。

 

 59439a1ca4e96d69bc02dc1eff5f146.png

适宜机械化收获甘蔗品种的理想株型

 

近年来,糖料蔗“双高”基地和生产保护区建设的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田基础设施和甘蔗生产机械研发的开展,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尤其是为实现全面机械收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并发展了一批种植大户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中国特色的甘蔗机械化模式逐渐明朗,技术路线日益清晰。如果经过综合评价和合理布局,柳城05-136、云蔗05-51、云蔗08-1609、桂糖42、桂糖44和ROC22等现阶段中国甘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品种(图2),能够在机械化生产中大放异彩,那么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只要选育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甘蔗品种、农艺服从农机作业规范,且农机为甘蔗高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注重机具作业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地力提升,就有望实现高水平全程机械化条件下甘蔗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协同提升,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454e3cac63308ff82ecbc0833d4df75.png

我国重要栽培甘蔗品种的表型特征

 

该研究成果以《Developing new sugarcan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echanized production: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prospects》为题发表在植物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跃彬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国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研究员为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吴期滨副研究员在论文成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云南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3.1337144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 中国热科院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院所动态

生物所在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研究方面 发表研究综述

  作者: 生物所·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4-01-26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吴期滨团队发表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研究方面的综述文章。该文章聚焦我国甘蔗宜机化品种选育的原则、策略和前景,以适宜机械化收获甘蔗品种的理想株型为切入点,从“机械化生产对甘蔗品种的要求”、“适宜机械化甘蔗新品种的选育策略”和“中国适应机械化甘蔗品种的筛选及品种多系布局”三个视角,简要论述了如何以开启中国甘蔗机械化为契机,助推甘蔗产业的良性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甘蔗育种的转型及甘蔗产业现代化。


糖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中国,来自甘蔗的食糖约占食糖总产量的85%。机械“花”持续不开,劳动力成本高企和比较竞争优势消失趋势下,甜蜜的事业必将饱含苦涩,因此机械化是推动甘蔗产业发展的“花朵”。俗话说“有花就有蜜”。然而,鉴于土地资源、技术、设备、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甘蔗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还没有使该系统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也难以通过农业机械和农艺实践的结合达到理想的产量。

 

 59439a1ca4e96d69bc02dc1eff5f146.png

适宜机械化收获甘蔗品种的理想株型

 

近年来,糖料蔗“双高”基地和生产保护区建设的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田基础设施和甘蔗生产机械研发的开展,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尤其是为实现全面机械收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并发展了一批种植大户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中国特色的甘蔗机械化模式逐渐明朗,技术路线日益清晰。如果经过综合评价和合理布局,柳城05-136、云蔗05-51、云蔗08-1609、桂糖42、桂糖44和ROC22等现阶段中国甘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品种(图2),能够在机械化生产中大放异彩,那么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只要选育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甘蔗品种、农艺服从农机作业规范,且农机为甘蔗高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注重机具作业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地力提升,就有望实现高水平全程机械化条件下甘蔗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协同提升,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454e3cac63308ff82ecbc0833d4df75.png

我国重要栽培甘蔗品种的表型特征

 

该研究成果以《Developing new sugarcan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echanized production: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prospects》为题发表在植物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跃彬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国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研究员为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吴期滨副研究员在论文成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云南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3.1337144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