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农民日报】斑兰飘香 林下生“金”
作者:农民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5-07-10

清晨5点半,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的斑兰叶种植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村民王有平弓身于橡胶林下,一手捏住翠绿的斑兰叶根部,一手拿小刀利落一划,叶片应声而落。晨光透过橡胶枝叶洒在成片的斑兰叶上,空气里弥漫着独特的糯香。“一天能收300斤,挣五六百元没问题。”他抹去额头的汗珠笑道。

  斑兰叶,学名香露兜,是一种纯天然食品香料,具有“东方香草”的美誉,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等行业。“斑兰叶耐阴喜湿,适合在橡胶、菠萝蜜等热带经济林下种植。”王有平指着油亮的叶面介绍,“种一次能连续采收10年至15年。”这种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不抢地、不抢光”的特性,让斑兰叶成了林下复合栽培的优势作物。

  2019年,还是贫困户的王有平,在政府补助支持下试种了5亩斑兰叶,当年收益就有3万元。这一试,点燃了全村的希望。6年间,桥北村的斑兰叶种植面积从5亩扩至2200亩,520户村民中有486户加入种植行列,斑兰叶成了人人称道的“绿金叶”。

  “斑兰叶不跟橡胶等争地,还能抑制杂草、减少病害。”桥北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炼告诉记者,“斑兰叶每年割8茬,每亩产量3000斤至6000斤,按收购价每斤2元算,每亩收入能达到6000元至1.2万元,比单纯种橡胶树的收益高不少。”

  产业红火,也催生了新行当。黄炼指着不远处捆扎叶片的采收队说:“现在村里有了专业采收队,熟练工一天能挣两三百元,去年全村仅务工收入就超300万元。”作为采收队牵头人的王有平接过话:“以前打工得跑省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方便多了。”

  斑兰叶的“升值路”越走越宽,深加工是关键一环。南桥镇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建立400亩示范基地,推广组培苗良种繁育技术;随着《斑兰叶种苗繁育技术规程》《香露兜叶食品安全标准》出台,产业链从鲜叶采收延伸至深加工。“1吨鲜叶加工成冻干粉,附加值能翻3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研究员王辉介绍,“现在已开发出食品、日化、香薰等20余种产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如今南桥镇斑兰种植面积超5000亩,“种植-采收-加工”链条越拧越紧。南桥镇的斑兰叶产业版图,早已超越种植与加工。在桥北村的“咖啡驿站”,游客可品尝斑兰拿铁、斑兰椰子鸡,带走斑兰盆栽和饼干礼盒。这种“销售+服务+观光”模式,正是南桥镇政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缩影。

  “斑兰叶是‘中国版抹茶’,代表绿色健康的未来。”南桥镇镇长纪新帅称,在南桥镇斑兰绿叶生“金”的故事仍在续写,“科研团队正攻关斑兰日化用品,村企合作开发斑兰主题民宿,跨境电商拓展东南亚市场……”斑兰叶的香气,正从林间地头飘向更远的天地。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710/20250710_1/nmrb_20250710_13053_1_1943066479940440072.html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组装橡胶树T2T基因组序列并揭示割胶刺激稳产新机制
  • 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亮相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行动,助力九国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斑兰飘香 林下生“金”

  作者: 农民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07-10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清晨5点半,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的斑兰叶种植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村民王有平弓身于橡胶林下,一手捏住翠绿的斑兰叶根部,一手拿小刀利落一划,叶片应声而落。晨光透过橡胶枝叶洒在成片的斑兰叶上,空气里弥漫着独特的糯香。“一天能收300斤,挣五六百元没问题。”他抹去额头的汗珠笑道。

  斑兰叶,学名香露兜,是一种纯天然食品香料,具有“东方香草”的美誉,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等行业。“斑兰叶耐阴喜湿,适合在橡胶、菠萝蜜等热带经济林下种植。”王有平指着油亮的叶面介绍,“种一次能连续采收10年至15年。”这种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不抢地、不抢光”的特性,让斑兰叶成了林下复合栽培的优势作物。

  2019年,还是贫困户的王有平,在政府补助支持下试种了5亩斑兰叶,当年收益就有3万元。这一试,点燃了全村的希望。6年间,桥北村的斑兰叶种植面积从5亩扩至2200亩,520户村民中有486户加入种植行列,斑兰叶成了人人称道的“绿金叶”。

  “斑兰叶不跟橡胶等争地,还能抑制杂草、减少病害。”桥北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炼告诉记者,“斑兰叶每年割8茬,每亩产量3000斤至6000斤,按收购价每斤2元算,每亩收入能达到6000元至1.2万元,比单纯种橡胶树的收益高不少。”

  产业红火,也催生了新行当。黄炼指着不远处捆扎叶片的采收队说:“现在村里有了专业采收队,熟练工一天能挣两三百元,去年全村仅务工收入就超300万元。”作为采收队牵头人的王有平接过话:“以前打工得跑省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方便多了。”

  斑兰叶的“升值路”越走越宽,深加工是关键一环。南桥镇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建立400亩示范基地,推广组培苗良种繁育技术;随着《斑兰叶种苗繁育技术规程》《香露兜叶食品安全标准》出台,产业链从鲜叶采收延伸至深加工。“1吨鲜叶加工成冻干粉,附加值能翻3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研究员王辉介绍,“现在已开发出食品、日化、香薰等20余种产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如今南桥镇斑兰种植面积超5000亩,“种植-采收-加工”链条越拧越紧。南桥镇的斑兰叶产业版图,早已超越种植与加工。在桥北村的“咖啡驿站”,游客可品尝斑兰拿铁、斑兰椰子鸡,带走斑兰盆栽和饼干礼盒。这种“销售+服务+观光”模式,正是南桥镇政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缩影。

  “斑兰叶是‘中国版抹茶’,代表绿色健康的未来。”南桥镇镇长纪新帅称,在南桥镇斑兰绿叶生“金”的故事仍在续写,“科研团队正攻关斑兰日化用品,村企合作开发斑兰主题民宿,跨境电商拓展东南亚市场……”斑兰叶的香气,正从林间地头飘向更远的天地。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710/20250710_1/nmrb_20250710_13053_1_1943066479940440072.html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