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海南日报整版】天涯好薯光
作者:海南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5-08-18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农民在澄迈县金江镇一处常年蔬菜种植基地采收地瓜叶。苏晓杰 摄

image.png

三角宁地瓜。

image.png

“冀薯10号”地瓜。

image.png

“龙紫9号”地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image.png

                                                                                             澄迈县桥头镇的地瓜美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实习生 吴琦

  编者按

  三角宁地瓜、糯米山药、华南系列木薯、美玉系列玉米……近年来,海南加快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选育出一批稳产高产、抗病性强、特色鲜明的作物新品种,直接带动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粗粮育种,敬请关注!

  甘薯,俗称地瓜、番薯,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自明代传入中国种植,一直持续至今。几百年来,甘薯被视为“救命粮”,在战争和饥荒年代,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瓜也从“救命粮”摇身变为“健康粮”,是当今老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以品牌强农为支点,以“良种培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农旅融合”,持续推动甘薯全产业链发展。当前,海南培育出桥头地瓜、海头地瓜、东方香薯等多个品牌,凭借着香甜丝滑的口感和品质,以及四季适宜种植的优势,抢占国内健康食品消费市场。

  小小甘薯,破土成“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薯”光。

  明清入琼 全省种植面积超60万亩

  7月28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的田野间,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田垄上,一排排地瓜整齐地排列着,带着泥土的芬芳,向来客展示它们的饱满与甜美。农民们弯着腰,熟练地将一颗颗地瓜从松软的土壤中翻出。分拣、装箱、搬运,一气呵成,随后地瓜被快速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地瓜起源于美洲南部和中部的热带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已经被美洲土著先民驯化。1492年,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新大陆,此后原产于美洲的很多农作物被陆续带到世界各地去种植。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吕宋(今菲律宾)期间把地瓜传播到该地,又被往返于中国福建和菲律宾两地做生意的福建商人带回中国。

  明末清初,福建商人把地瓜传到了海南岛的琼北地区,清康熙年间,琼山、文昌等地已经开始规模种植。由于气候条件和原产地南美洲相似,海南岛的地瓜种植面积很快就扩大,在清乾隆年间甚至成了向北传播地瓜种苗的基地。

  地瓜是一种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的农作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瓜是海南岛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水稻遭到台风、暴雨或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口粮不足时,地瓜是解决粮食缺口问题的主力,还是家禽家畜的主要饲料,以及酿酒、制作淀粉的工业原料。

  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岛地瓜种植面积曾有约200万亩,后来随着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尤其是高产杂交水稻的出现,地瓜的种植面积逐渐萎缩。但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地瓜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鲜食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稳步攀升,受市场需求驱动,海南的地瓜面积又开始增加,形成了澄迈、东方、儋州、昌江、文昌等五大产区,全省地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年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5万户农民增收。

  百“薯”争妍 保存近600份种质资源

  近日,在文昌市龙楼镇的一处地瓜试验田里,科研专家们正在对试种的320多个地瓜品种进行测产。粉的、紫的、白的、红的……这些地瓜大小不一,且果皮、果肉颜色各异,科研专家逐一称重登记,为下一步的育种提供数据支撑。

  良种良育,是海南地瓜产业发展腾飞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加快地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精心筛选出符合市场需求,又能高产稳产的优质地瓜品种。目前,我省的地瓜主栽品种有鲜食型的“高系14”“鸣门金时”“小香薯”“烟薯25”“三角宁”“心香”等,菜用型有“台农71”“福薯18”“海大7791”“海大7798”等。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改良,不断优化种植品种,主要形成了以“高系14”“心香”“三角宁”等鲜食型品种为主的地瓜产业格局。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建设的热带特色甘薯种质资源圃,堪称中国地瓜的“基因宝库”,保存着近600份地瓜种质资源材料。其中,既有从全球各地搜集的100多份优质种源,也有承载着传统风味与珍贵抗病基因的国内濒危地方老品种。依据这些种质资源,科研专家们采用航天诱变、集团杂交、定向杂交等科技手段,围绕鲜食型、菜用型、淀粉型、观赏型四大方向培育筛选出在口感、果型、产量、抗病性等方面都表现优良的新品种。

  “良种是地瓜产业的‘芯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文军介绍,海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是最适宜开展地瓜选育种工作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海南农业部门持续推动品种选育与更新工作,已成功优化地瓜品种结构,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有的新品种一推出就颇受市场欢迎。比如“丝滑”,凭借紫红色的果皮、饱满的外形、三四两的标准果重,以及甜糯平衡的极致口感,收购价飙升至每斤3元至4元。预计今年下半年,“丝滑”在全省的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还有一种从刚果引进培育的地瓜,果皮为白色,果型饱满壮硕,形似白萝卜,生吃起来脆甜多汁,被科研专家认为是当前海南地瓜种质资源圃里最好的水果地瓜。

  由本土传统品种改良的“三角宁”,因其叶片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宁”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的三江镇、东寨港一带、灵山镇等沿海的富硒咸沙地,形成了微咸回甘的独特风味,深受海口、文昌、定安等琼北地区人民喜爱。

  远销加拿大等国 形成多个区域公共品牌

  “一造番薯半年粮,无米煮饭薯替粮。”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村民谢春碧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瓜是村里人填饱肚子的“救荒粮”。如今,她家种的桥头地瓜,卖出4元每斤的好价格,靠种地瓜她先后供了3个孩子上大学,还盖了楼房,买了汽车。

  桥头地瓜品种主要源于2009年改良的“高系14”脱毒种苗,果肉颜色呈淡黄色渐变,经检测,硒元素的含量能达到0.02mg/100g,是普通地瓜的10倍左右。此外,桥头地瓜富含纤维,淀粉含量仅有20%左右,具有脆甜又粉糯的双重口感。

  有别于其他产区的地瓜,海南地瓜以鲜食型为主,地瓜像水果一样有着严格的分级上市标准,多销往其他省份供消费者鲜食,少量用于加工。在市场上,主打品种“高系14”销售价格8~10元每公斤,其他地瓜品种4~7元每公斤,一些精品地瓜如“贡薯”等,最高售价曾卖到60元每斤。

  近年来,海南地瓜在国内市场的名气逐渐打响,吸引不少投资者前来投资种植,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海南地瓜几乎占据了国内高端地瓜市场90%的份额。

  “海南的沙土土壤非常适合甘薯的生长,种植的甘薯皮薄渣少。部分沿海地区沙土中含盐,种出的地瓜粉糯清甜。”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唐清杰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地理条件,海南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地瓜,主产品种“高系14”在1月至4月期间是集中收获销售期,正好填补了北方薯区的“空档期”,错峰上市,市场行情好、价格高。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南繁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将地瓜分拣、清洗后,放入40℃的高温愈合库中,让地瓜“洗桑拿”,使其损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衣”,有效阻挡病菌侵入,减少病变和腐烂的可能性。

  这项高温愈合技术将地瓜的健康率提升至94.7%,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以上,损耗率从15%降至10%。在科技的加持下,地瓜可以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走”出国门,远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当前,海南已打造多个全国知名的地瓜区域公共品牌。比如,“澄迈桥头地瓜”已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儋州“海头地瓜”、文昌“板栗地瓜”“东方香薯”等,已成为地方特色农业品牌。随着地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海南高品质地瓜逐步产业化、品牌化,带动了土地租赁、劳务、技术服务、电商、包装、物流等延伸产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际效益。

  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海南应进一步强化地瓜种业“芯片”研发,如采用基因编辑技术育种,还应扩大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农产品贸易份额,创新“地瓜+”三产融合模式,使品牌地瓜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

  漂洋过海的八尺薯藤落户海南已300多年,无论是救灾充饥的“救命粮”,还是美味营养的健康粮,小小甘薯(地瓜)持续绽放“薯”光,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与美好。



热带“淀粉之王”突围记


image.pn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查看木薯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image.png

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的木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image.png

中国热科院的木薯组培苗。新华社发

image.png

定安木薯烙。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实习生 吴琦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摸索出多种适宜食用的粮食作物,除了作为粮食,还将它们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木薯,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粮食作物,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能源作物、工业原料,是乙醇、橡胶、农药、油脂、化妆品、军用品等工业用品的重要原料。

  海南是中国最适合种植木薯的产地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引入种植木薯的省份。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木薯被农业科研人员视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能源植物。海南加快推进木薯种质资源开发和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完整的木薯产业链,通过开发木薯产品及确保价值链的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低估的多用途作物

  木薯的别名为木番薯、树薯、南洋薯等,原产于巴西,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种植,被视为世界三大薯类和六大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在非洲许多地方,木薯是主要粮食作物。

  在物种繁多的热带植物王国里,木薯的外观显得颇为普通。它植株直立,高1米到3米,枝条伸出的叶片如掌,裂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翠绿有光泽。

  人类最开始认识到木薯的价值,缘于其茎部果实可以食用。它的茎部呈圆柱形,富含淀粉,淀粉经过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19世纪初,我国广东高州地区率先开始种植木薯。清光绪年间的《高州府志》记载:“山薯,叶类蓖麻,其根甚长大,似蕨,肉亦相似。三月种,九月收。洗净切片,以水浸数日,以去其毒。熟啖如番薯。作粉名薯粉。潮透河村等乡多种于山田中,然不甚可贵。”后世学者研究认为,这段话描述的农作物就是木薯,当时岭南地区的老百姓已经认识到木薯的食用功能。

  至19世纪末,木薯传入海南,被作为救荒粮食作物小规模推广种植。木薯耐旱、耐瘠薄,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在一些肥力较低、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上也能栽种。20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在海南等热带地区种植木薯,海南农垦的部分国营农场开始规模化试种木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邓干然介绍,规模化种植后,木薯的更多功能性用途被挖掘,它是食品加工、造纸、纺织、医药等行业重要的生产原料,用它提炼出来的淀粉可用于制造酒精、葡萄糖、果糖等。此外,人们还发现木薯的茎秆可作为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木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多用途农作物,可作为粮食作物、能源作物、工业原料,用途极其广泛。”邓干然说,在现代工业领域,木薯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是中国第三大宗进口农产品,仅次于大豆和玉米,每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比如,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加工生产的生物乙醇,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为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木薯应用的N种可能

  走进位于儋州市的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红色土壤与翠绿的木薯枝叶勾勒出一幅艳丽的画卷。这个由中国热科院建设的资源圃是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宝库”,收集保存了国内外珍贵的种质资源900多份,引进国外特异种子10余万粒。

  “这里有可以直接吃的水果木薯,还有淀粉含量很高的工业木薯,叶片可食用的食用木薯。”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儋州)相关负责人叶剑秋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该资源圃主要开展木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依托资源圃,中国热科院科研人员采用组培苗培育、基因改良等技术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20个,培育优良品系5700多个。

  目前,比较受市场欢迎的华南系列木薯品种有“华南205”“华南5号”“华南9号”“华南8号”等,这些品种具有高产、耐旱、适应热带气候等特性,适宜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种植,尤其是“华南9号”黄心木薯,被称为蛋黄木薯,煮熟后呈淡黄色或蛋黄色,质地松软,清香可口,用它制作的木薯糖水等美食广受食客欢迎。

  “华南5号”木薯是当前我国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新品种。这种木薯植株较矮,薯块粗大均匀,浅生易收获。它的根块及茎叶产量高,根块可加工成淀粉或饲料,茎叶可作为青贮饲料。“华南12号”是兼具食用和工业应用功能的木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推广种植。

  海南虽然是适宜种植木薯的区域,但近年来因木薯市场价格低迷,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海南有关部门以育种为突破口,加快开发可应用于不同加工用途且稳产高产的木薯新品种,让木薯从食用化走向能源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机械作业,挖木薯不费劲

  近日,在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来自全国热作主产区农机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地头站成一排,围观木薯地里的机械化作业演示。一台木薯收获机驶过,滚动的振动链让隐藏在地下的木薯根茎与泥土分离,瞬间“冒”出地面。这番操作,无疑大大提高了挖木薯的效率。

  邓干然介绍,目前全世界种植木薯的国家超过100个,种植总面积超过4亿亩,有10亿人以木薯为主粮,同时木薯也是大宗工业原料。我国作为木薯产品消费大国,生产环节依赖人工程度高,直接影响了木薯供应链的稳定。机械化作业,可以提高我国耕地资源丰富区域的木薯种植、生产能力,满足我国粮食和工业领域对木薯产品的需求。

  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工工艺则扩宽了木薯的应用范围,让木薯价值充分释放。在位于儋州市东成镇的一个木薯种植加工基地,企业安装了国内首条木薯粉湿法加工生产线,搭配高温烘干技术,日产木薯粉可达30吨。除了销售木薯粉,该基地还将木薯粉加工成木薯糖水、木薯饼、木薯羹、木薯米等系列产品。

  此外,海南多地探索将木薯植株粉碎,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供猪、牛、羊等牲畜食用的饲料,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

  木薯的多样化加工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薯光”,儋州、白沙、昌江等市县的种植户开始恢复或扩大木薯种植面积,探索“高效栽培—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加工产品—综合利用—生态高效—绿色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现代农业和工业技术的加持下,木薯还将被应用于哪些领域,我们不得而知,但相信这热带“淀粉之王”会继续在海南展现神奇的魅力。

  

报道链接:http://news.hndaily.cn/html/2025-08/18/content_58473_18808786.htm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在内陆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中国热科院在不同品种菠萝蜜香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整版】天涯好薯光

  作者: 海南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08-18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农民在澄迈县金江镇一处常年蔬菜种植基地采收地瓜叶。苏晓杰 摄

image.png

三角宁地瓜。

image.png

“冀薯10号”地瓜。

image.png

“龙紫9号”地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image.png

                                                                                             澄迈县桥头镇的地瓜美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实习生 吴琦

  编者按

  三角宁地瓜、糯米山药、华南系列木薯、美玉系列玉米……近年来,海南加快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选育出一批稳产高产、抗病性强、特色鲜明的作物新品种,直接带动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粗粮育种,敬请关注!

  甘薯,俗称地瓜、番薯,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自明代传入中国种植,一直持续至今。几百年来,甘薯被视为“救命粮”,在战争和饥荒年代,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瓜也从“救命粮”摇身变为“健康粮”,是当今老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以品牌强农为支点,以“良种培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农旅融合”,持续推动甘薯全产业链发展。当前,海南培育出桥头地瓜、海头地瓜、东方香薯等多个品牌,凭借着香甜丝滑的口感和品质,以及四季适宜种植的优势,抢占国内健康食品消费市场。

  小小甘薯,破土成“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薯”光。

  明清入琼 全省种植面积超60万亩

  7月28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的田野间,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田垄上,一排排地瓜整齐地排列着,带着泥土的芬芳,向来客展示它们的饱满与甜美。农民们弯着腰,熟练地将一颗颗地瓜从松软的土壤中翻出。分拣、装箱、搬运,一气呵成,随后地瓜被快速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地瓜起源于美洲南部和中部的热带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已经被美洲土著先民驯化。1492年,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新大陆,此后原产于美洲的很多农作物被陆续带到世界各地去种植。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吕宋(今菲律宾)期间把地瓜传播到该地,又被往返于中国福建和菲律宾两地做生意的福建商人带回中国。

  明末清初,福建商人把地瓜传到了海南岛的琼北地区,清康熙年间,琼山、文昌等地已经开始规模种植。由于气候条件和原产地南美洲相似,海南岛的地瓜种植面积很快就扩大,在清乾隆年间甚至成了向北传播地瓜种苗的基地。

  地瓜是一种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的农作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瓜是海南岛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水稻遭到台风、暴雨或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口粮不足时,地瓜是解决粮食缺口问题的主力,还是家禽家畜的主要饲料,以及酿酒、制作淀粉的工业原料。

  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岛地瓜种植面积曾有约200万亩,后来随着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尤其是高产杂交水稻的出现,地瓜的种植面积逐渐萎缩。但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地瓜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鲜食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稳步攀升,受市场需求驱动,海南的地瓜面积又开始增加,形成了澄迈、东方、儋州、昌江、文昌等五大产区,全省地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年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5万户农民增收。

  百“薯”争妍 保存近600份种质资源

  近日,在文昌市龙楼镇的一处地瓜试验田里,科研专家们正在对试种的320多个地瓜品种进行测产。粉的、紫的、白的、红的……这些地瓜大小不一,且果皮、果肉颜色各异,科研专家逐一称重登记,为下一步的育种提供数据支撑。

  良种良育,是海南地瓜产业发展腾飞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加快地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精心筛选出符合市场需求,又能高产稳产的优质地瓜品种。目前,我省的地瓜主栽品种有鲜食型的“高系14”“鸣门金时”“小香薯”“烟薯25”“三角宁”“心香”等,菜用型有“台农71”“福薯18”“海大7791”“海大7798”等。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改良,不断优化种植品种,主要形成了以“高系14”“心香”“三角宁”等鲜食型品种为主的地瓜产业格局。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建设的热带特色甘薯种质资源圃,堪称中国地瓜的“基因宝库”,保存着近600份地瓜种质资源材料。其中,既有从全球各地搜集的100多份优质种源,也有承载着传统风味与珍贵抗病基因的国内濒危地方老品种。依据这些种质资源,科研专家们采用航天诱变、集团杂交、定向杂交等科技手段,围绕鲜食型、菜用型、淀粉型、观赏型四大方向培育筛选出在口感、果型、产量、抗病性等方面都表现优良的新品种。

  “良种是地瓜产业的‘芯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文军介绍,海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是最适宜开展地瓜选育种工作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海南农业部门持续推动品种选育与更新工作,已成功优化地瓜品种结构,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有的新品种一推出就颇受市场欢迎。比如“丝滑”,凭借紫红色的果皮、饱满的外形、三四两的标准果重,以及甜糯平衡的极致口感,收购价飙升至每斤3元至4元。预计今年下半年,“丝滑”在全省的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还有一种从刚果引进培育的地瓜,果皮为白色,果型饱满壮硕,形似白萝卜,生吃起来脆甜多汁,被科研专家认为是当前海南地瓜种质资源圃里最好的水果地瓜。

  由本土传统品种改良的“三角宁”,因其叶片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宁”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的三江镇、东寨港一带、灵山镇等沿海的富硒咸沙地,形成了微咸回甘的独特风味,深受海口、文昌、定安等琼北地区人民喜爱。

  远销加拿大等国 形成多个区域公共品牌

  “一造番薯半年粮,无米煮饭薯替粮。”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村民谢春碧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瓜是村里人填饱肚子的“救荒粮”。如今,她家种的桥头地瓜,卖出4元每斤的好价格,靠种地瓜她先后供了3个孩子上大学,还盖了楼房,买了汽车。

  桥头地瓜品种主要源于2009年改良的“高系14”脱毒种苗,果肉颜色呈淡黄色渐变,经检测,硒元素的含量能达到0.02mg/100g,是普通地瓜的10倍左右。此外,桥头地瓜富含纤维,淀粉含量仅有20%左右,具有脆甜又粉糯的双重口感。

  有别于其他产区的地瓜,海南地瓜以鲜食型为主,地瓜像水果一样有着严格的分级上市标准,多销往其他省份供消费者鲜食,少量用于加工。在市场上,主打品种“高系14”销售价格8~10元每公斤,其他地瓜品种4~7元每公斤,一些精品地瓜如“贡薯”等,最高售价曾卖到60元每斤。

  近年来,海南地瓜在国内市场的名气逐渐打响,吸引不少投资者前来投资种植,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海南地瓜几乎占据了国内高端地瓜市场90%的份额。

  “海南的沙土土壤非常适合甘薯的生长,种植的甘薯皮薄渣少。部分沿海地区沙土中含盐,种出的地瓜粉糯清甜。”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唐清杰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地理条件,海南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地瓜,主产品种“高系14”在1月至4月期间是集中收获销售期,正好填补了北方薯区的“空档期”,错峰上市,市场行情好、价格高。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南繁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将地瓜分拣、清洗后,放入40℃的高温愈合库中,让地瓜“洗桑拿”,使其损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衣”,有效阻挡病菌侵入,减少病变和腐烂的可能性。

  这项高温愈合技术将地瓜的健康率提升至94.7%,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以上,损耗率从15%降至10%。在科技的加持下,地瓜可以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走”出国门,远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当前,海南已打造多个全国知名的地瓜区域公共品牌。比如,“澄迈桥头地瓜”已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儋州“海头地瓜”、文昌“板栗地瓜”“东方香薯”等,已成为地方特色农业品牌。随着地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海南高品质地瓜逐步产业化、品牌化,带动了土地租赁、劳务、技术服务、电商、包装、物流等延伸产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际效益。

  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海南应进一步强化地瓜种业“芯片”研发,如采用基因编辑技术育种,还应扩大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农产品贸易份额,创新“地瓜+”三产融合模式,使品牌地瓜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

  漂洋过海的八尺薯藤落户海南已300多年,无论是救灾充饥的“救命粮”,还是美味营养的健康粮,小小甘薯(地瓜)持续绽放“薯”光,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与美好。



热带“淀粉之王”突围记


image.pn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查看木薯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image.png

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的木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image.png

中国热科院的木薯组培苗。新华社发

image.png

定安木薯烙。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实习生 吴琦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摸索出多种适宜食用的粮食作物,除了作为粮食,还将它们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木薯,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粮食作物,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能源作物、工业原料,是乙醇、橡胶、农药、油脂、化妆品、军用品等工业用品的重要原料。

  海南是中国最适合种植木薯的产地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引入种植木薯的省份。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木薯被农业科研人员视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能源植物。海南加快推进木薯种质资源开发和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完整的木薯产业链,通过开发木薯产品及确保价值链的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低估的多用途作物

  木薯的别名为木番薯、树薯、南洋薯等,原产于巴西,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种植,被视为世界三大薯类和六大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在非洲许多地方,木薯是主要粮食作物。

  在物种繁多的热带植物王国里,木薯的外观显得颇为普通。它植株直立,高1米到3米,枝条伸出的叶片如掌,裂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翠绿有光泽。

  人类最开始认识到木薯的价值,缘于其茎部果实可以食用。它的茎部呈圆柱形,富含淀粉,淀粉经过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19世纪初,我国广东高州地区率先开始种植木薯。清光绪年间的《高州府志》记载:“山薯,叶类蓖麻,其根甚长大,似蕨,肉亦相似。三月种,九月收。洗净切片,以水浸数日,以去其毒。熟啖如番薯。作粉名薯粉。潮透河村等乡多种于山田中,然不甚可贵。”后世学者研究认为,这段话描述的农作物就是木薯,当时岭南地区的老百姓已经认识到木薯的食用功能。

  至19世纪末,木薯传入海南,被作为救荒粮食作物小规模推广种植。木薯耐旱、耐瘠薄,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在一些肥力较低、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上也能栽种。20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在海南等热带地区种植木薯,海南农垦的部分国营农场开始规模化试种木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邓干然介绍,规模化种植后,木薯的更多功能性用途被挖掘,它是食品加工、造纸、纺织、医药等行业重要的生产原料,用它提炼出来的淀粉可用于制造酒精、葡萄糖、果糖等。此外,人们还发现木薯的茎秆可作为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木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多用途农作物,可作为粮食作物、能源作物、工业原料,用途极其广泛。”邓干然说,在现代工业领域,木薯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是中国第三大宗进口农产品,仅次于大豆和玉米,每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比如,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加工生产的生物乙醇,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为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木薯应用的N种可能

  走进位于儋州市的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红色土壤与翠绿的木薯枝叶勾勒出一幅艳丽的画卷。这个由中国热科院建设的资源圃是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宝库”,收集保存了国内外珍贵的种质资源900多份,引进国外特异种子10余万粒。

  “这里有可以直接吃的水果木薯,还有淀粉含量很高的工业木薯,叶片可食用的食用木薯。”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儋州)相关负责人叶剑秋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该资源圃主要开展木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依托资源圃,中国热科院科研人员采用组培苗培育、基因改良等技术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20个,培育优良品系5700多个。

  目前,比较受市场欢迎的华南系列木薯品种有“华南205”“华南5号”“华南9号”“华南8号”等,这些品种具有高产、耐旱、适应热带气候等特性,适宜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种植,尤其是“华南9号”黄心木薯,被称为蛋黄木薯,煮熟后呈淡黄色或蛋黄色,质地松软,清香可口,用它制作的木薯糖水等美食广受食客欢迎。

  “华南5号”木薯是当前我国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新品种。这种木薯植株较矮,薯块粗大均匀,浅生易收获。它的根块及茎叶产量高,根块可加工成淀粉或饲料,茎叶可作为青贮饲料。“华南12号”是兼具食用和工业应用功能的木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推广种植。

  海南虽然是适宜种植木薯的区域,但近年来因木薯市场价格低迷,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海南有关部门以育种为突破口,加快开发可应用于不同加工用途且稳产高产的木薯新品种,让木薯从食用化走向能源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机械作业,挖木薯不费劲

  近日,在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来自全国热作主产区农机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地头站成一排,围观木薯地里的机械化作业演示。一台木薯收获机驶过,滚动的振动链让隐藏在地下的木薯根茎与泥土分离,瞬间“冒”出地面。这番操作,无疑大大提高了挖木薯的效率。

  邓干然介绍,目前全世界种植木薯的国家超过100个,种植总面积超过4亿亩,有10亿人以木薯为主粮,同时木薯也是大宗工业原料。我国作为木薯产品消费大国,生产环节依赖人工程度高,直接影响了木薯供应链的稳定。机械化作业,可以提高我国耕地资源丰富区域的木薯种植、生产能力,满足我国粮食和工业领域对木薯产品的需求。

  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工工艺则扩宽了木薯的应用范围,让木薯价值充分释放。在位于儋州市东成镇的一个木薯种植加工基地,企业安装了国内首条木薯粉湿法加工生产线,搭配高温烘干技术,日产木薯粉可达30吨。除了销售木薯粉,该基地还将木薯粉加工成木薯糖水、木薯饼、木薯羹、木薯米等系列产品。

  此外,海南多地探索将木薯植株粉碎,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供猪、牛、羊等牲畜食用的饲料,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

  木薯的多样化加工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薯光”,儋州、白沙、昌江等市县的种植户开始恢复或扩大木薯种植面积,探索“高效栽培—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加工产品—综合利用—生态高效—绿色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现代农业和工业技术的加持下,木薯还将被应用于哪些领域,我们不得而知,但相信这热带“淀粉之王”会继续在海南展现神奇的魅力。

  

报道链接:http://news.hndaily.cn/html/2025-08/18/content_58473_18808786.htm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